追求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意識的協調統一,將藝術的精華同現代陶瓷裝飾手法相結合,令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又有濃郁的裝飾情趣,并以其清新的意境、高雅的色調,深受業內人士的喜愛。我們在長期的藝術勞動中,深入地研究陶瓷工藝材質的性能,博采廣取,利用朱泥素雅的特點,充分調動陶瓷藝術的語言特色,注重空間的取舍,以少勝多、以簡勝繁。
1990年初,本人開始了陶瓷造型設計及藝術釉研制。在研制過程中,碰到了很多難關,一是碰到了材料和窯爐設備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管寒暑,不管白天黑夜,都一個人負責到底,終于在1992年底掌握了生產技術,產品一問世,立即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對本人研制的作品給予高度肯定和好評。
陶瓷的各種顏色大都是由鐵或銅所出。在學習和實踐中,本人逐步領會。如氧化鐵中有氧比例少的氧化亞鐵(FeO),和氧化例多的三氧化二鐵(Fe2O3)。釉中的鐵如用還原焰加以煅燒,就能變成氧化亞鐵;如用氧化焰加以煅燒,就能變成三氧化二鐵。
在長石釉中如果氧化亞鐵占到0.8%左右時,就能出現淡綠色。隨同鐵量的增多,從而顏色也漸濃。如果達到1~3%左右時,就會出現美麗的綠色或青綠色。假使鐵再增多,還原將要發生困難,顏色漸呈褐色。達到5%時,就呈糖稀一樣的米黃色。到8%左右,就呈赤褐色乃至暗褐色。由于顏色過濃,如果釉累積到1.5毫米上下,看起來就變成純黑色了。
含有1~3%氧化亞鐵的釉正是相傳的青瓷釉。一般的巖石和土多少都是含有鐵分的。因此即使用含鐵比例較少的長石質的巖石和土,若不格外加以注意除去其中的鐵分,其結果不會得到純白色的器物,大多自然成為帶有綠色的陶瓷器。
至于顏色的濃度,縱然增多其鐵分,卻不一定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就是說,假如過多地增加鐵分,反而會變成褐色。
調研中,本人又獲得:如果釉中富于長石而且含有多量的硅酸,就會增加釉的藍色而近于青色。若減少其中的硅酸而增加鹽基,便會發黃而呈橄欖綠色。假使再混以鋇(Ba)或鍶(Sr)等近似鈣的元素,用來代替釉中的鈣(石灰),就會使青綠色增加其艷麗的色調。若將不大知道的鋰(Li)元素混入氧化亞鐵的釉中,便可出現美麗的青色。
鐵的分量和釉的成分可以左右瓷的外觀,在制作過程中還有燒窯法。在燒窯開始不久,即釉熔融以前要完全輸送還原焰,差不多直到最后仍必須繼續輸送還原焰。假設其間進入多余的空氣而生氧化焰時,氧氣就立即與釉中的鐵結合而成三氧化二鐵,這樣釉就會發黃。尤其當釉將要熔融的時候,如果還原燒成得不充分,就會略帶淺黑,以后即便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將這種顏色去掉。
如果窯的通風良好,就能使窯中熱度的變化加速,從而窯內各部熱的分布也不同,燒壞的自然較多。在這個短時間內必須使熱度上升,萬不可讓多余的空氣進入。掌握火候很重要,因為它是經歷幾代積累下來的經驗結晶,并不是文字和語言所能道盡的。只有掌握了這種“訣竅”以后,才能完全成功而無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