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大約1700年的東晉時期,著名醫藥學家葛洪在所著《神仙傳》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浙江省義烏的皇初平15歲那年牧羊時被一個道士帶到山里修行,40多年未曾回家。有一天,他的哥哥皇初起在別人的指點下進山找到了他,一番悲喜后,便問那些羊在哪里。
“很近,就在東面的山坡上?!被食跗酱鸬?。
皇初起于是走過去看,但除了遍山的白色石頭外,一只羊也沒有看見。他返身對弟弟說:“東面山坡上沒有羊?!?/FONT>
“羊都在,只是你看不見而已?!被食跗秸f完,便拉著哥哥一道又走回去,然后對著山坡上的白色石頭喝道:“羊兒,站起來!”
結果漫山的白色石頭立刻變成了數萬頭白羊。
到17世紀的清康熙時期,這個神話故事被江西景德鎮窯廠畫成了一種茶杯的圖案———杯子上,一面是皇氏兄弟二人久別重逢的話舊情景,而轉過來的另一面則是臥在草叢中的4只山羊。
這只杯子本月初出現在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的秋季拍賣會上,名為“清康熙青花叱石成羊圖杯”,并最終以28.6萬元人民幣(約合3.53萬美元)成交,幾乎相當于預估價的2倍。
所有這一切并不只是說包括這只杯子在內的中國古代陶瓷有多么珍貴和蘊涵著多么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還說明了其長長的名稱已經能夠使沒見過它的人在腦海中大致勾勒出它的形象,比如生產年代、色彩、紋飾和造型等。
不過“清康熙青花叱石成羊圖杯”這個名稱還不算長,更拗口的還多得是,比如“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鏤空開光粉彩荷蓮童子轉心瓶”和上個月在蘇富比(香港)有限公司的拍賣會上以1.15億港元成交的“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之類,不僅交代了生產年代、色彩、紋飾和造型,還指出了產地、質地和使用性質。
中國陶瓷擁有舉世無匹的8000甚至1萬年制作歷史,可以想像歷史的長河遺留下多少烙刻著時代印記的精美產品。然而今天,可以說就像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種族和不同于別人的名字一樣,幾乎每一類陶器或者瓷器中的每一件也都被賦予了自己獨特的名稱。
這意味著瓶和瓶不一樣、罐和罐不一樣、壺和壺也不一樣。這些名稱與人的姓名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傳達出來的信息的豐富程度是使你如見其面。
然而除了瓶與瓶、罐與罐之間的不同,問題還在于瓶、罐、壺、尊等器皿相互之間的造型差別是什么。正是從這個問題出發,本刊從浩瀚的拍賣市場和文物市場里遴選出將近200件陶瓷制品信息,或許它們能使一些朦朧之處變得清晰起來。
當然,本刊所載信息遠不能淘盡中國陶瓷藝術的千古精華。
博山爐
盛行于漢、晉,因爐蓋高聳,象征海上蓬萊三山,故名。使用時,燃香料于爐中,香煙從蓋上鏤孔冒出,有如云霧繚繞。
漢綠釉高足博山爐,2004年6月在中國嘉德以7480元人民幣成交。
鬲式爐
圓口、三空心足,宋代龍泉窯開始燒制,明永樂器多作虎耳,體較扁,足呈垂乳狀。
宋龍泉窯鬲式爐,2003年7月在華辰拍賣以7.7萬元人民幣成交。
熏爐
又名“香熏”,功用與博山爐相同。六朝前多有托盤,唐以后摒棄托盤,爐底被改為三足或五足,也有花瓣喇叭座。
清乾隆仿石釉開光花卉香熏,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27.5萬元人民幣成交。
馬蹄尊
肇始于清代康熙朝,似馬蹄,唇口、溜肩、斜腹漸放、淺圈足,足背窄細,有的斂口溜肩、器腹略高、淺圈足。多用于文房,故又稱“馬蹄水盂”。
清康熙加彩月季玫瑰紋馬蹄尊,2000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69.5萬港元成交。
石榴尊
始見于明宣德時期,流行于清代,形似石榴果實,通體由縱向凹曲線分為六瓣形,口部外卷、短頸鼓腹、圈足臺階式外撇、臺階式底。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制品水平尤高。
清康熙釉里紅加彩花卉紋石榴尊,2000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36.5萬港元成交。
魚簍尊
明初與清初均有燒制,前者作盛儲器,后者作高檔陳設品。明永樂器直口、溜肩、鼓腹、弧形圓底,宣德器敞口、斜肩、圓腹下收、圈足;清雍正、乾隆年間制品著意仿竹編魚簍,盤口、束頸、扁鼓腹、平底。
清乾隆冬青釉描金魚簍尊,2005年10月在無錫文物以258.5萬元人民幣成交。
筒式爐
宋代始燒,爐身作筒狀,上下部各飾暗弦紋數道,小足呈三角形。明成化時爐身發展為鼓形并飾以鼓釘紋。
青花山水筒式爐,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880元人民幣成交。
初見于宋,多仿商、周銅鼎樣式:立耳、直腹、柱足;元代青花器造型新穎,紋飾華美,比例適度;至明嘉靖時,爐耳有小孔,腹部飾以火餡紋。
清乾隆珍珠地粉彩開光鼎式爐,2005年10月在無錫文物以3.3萬元人民幣成交。
渣斗
專門用來盛放獸骨魚刺等渣滓的日常用具,撇口、鼓腹、圈足外撇。
明正德礬紅彩魚藻波浪紋渣斗,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77.68萬港元成交。
壓手杯
明代永樂朝景德鎮御窯廠創制,口平外撇、腹壁較直,自腹壁處內收,腹壁漸厚,圈足,手持時器口恰合于拇指指節,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穩妥合手。
后世仿品甚多,傳世真品寥寥。
明萬歷青花云龍趕珠紋壓手杯,2004年11月在上海嘉泰以16.5萬元人民幣成交。
耳杯
橢圓形,淺腹、平底,口緣兩側對稱置新月形板耳,為戰國晚期創制的飲酒器。陶制品多見于漢、晉,有的彩繪陶與綠釉品種為冥器。常與托盤配套。
清雍正青花靈芝紋雙耳杯,2003年11月在中國嘉德以18.7萬元人民幣成交。
鴿形杯
西晉青瓷杯,圓形,一側貼塑昂首、展翅飛翔的鴿子,另一側有寬而上翹的柄,形狀酷似鴿尾。
三國青瓷鴿形杯。
雙聯杯
流行于唐代,敞口、收腹、圓底,雙杯并聯,腹下部有孔相通,聯接處有羊首紋飾,一側附柄。
戰國時期鳳鳥形雙聯杯。
公道杯
又稱“平心杯”,始見于遼代,元青花中亦有,流行于明、清時代,多撇口、垂腹、圈足,杯中立一人形,體內空心瓷管通于杯底小孔,瓷管口端與杯沿等高;人足與杯銜接處有一暗孔。當杯中酒位高于管口,酒即隨杯底的漏水孔一泄而出。
清乾隆豆青公道杯,2003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900元人民幣成交。
馬蹄杯
明、清時期流行,敞口、斜削腹,內凹小平底,倒置似馬蹄。明器有灑藍、回青、孔雀藍、白釉等品種,清器多斗彩。
清道光粉彩海水紅魚馬蹄杯(兩件),2000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44萬元人民幣成交。
雞缸杯
明代成化朝御窯廠創制的酒具,撇口、斂腹、臥足,外壁以斗彩繪雌、雄雞相伴護雛覓食圖,間以山石、蘭草、牡丹,色澤鮮亮、柔和。明成化器十分名貴,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其中康熙、雍正時所仿幾可亂真。
清雍正斗彩雞缸杯,2005年5月在蘇富比(香港)以303.2萬港元成交。
海棠式盆
北宋鈞窯產品,侈口、折沿、圈足,自口沿至腹部呈規律性的海棠式曲線,造型優美。
清嘉慶粉彩花卉紋海棠盆(一對),2003年7月在上海國拍以5萬元人民幣成交。
鈴鐺杯
亦稱“仰鐘杯”、“金鐘杯”、“磬式杯”,流行于明、清時期,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明成化、嘉靖、萬歷時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種,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
清康熙五彩流水游魚紋鈴鐺杯,2000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以35.25萬港元成交。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時期,形似方斗。嘉靖時期器多不規整;清康熙時期,出現了提梁式器,杯內有一橫梁,將兩側內壁連接起來,由此加強了器物在燒制過程中的強度,使器形十分規整。
清雍正粉彩人物紋方斗杯,2001年12月在上海國拍以8500元人民幣成交。
臥足杯
明、清時期流行,杯底無圈足,呈內凹的臥足。
清雍正斗彩桃花彩蝶紋臥足杯,2001年10月在蘇富比(香港)以96萬港元成交。
平底碗
又稱“實足碗”,東漢時器的平底微向內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內斂兩種,腹上部鼓、下部內收;三國時期器內有疊燒支釘痕;西晉器碗口較大、腹淺、小平底;東晉器碗底出現足臺,平底寬大;南朝和唐器足臺明顯。
清乾隆斗彩團花紋撇口平底碗,1993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拍賣,估價為6萬-8萬港元,流拍。
孔明碗
始見于北宋龍泉窯,斂口、弧腹、圈足,由兩只碗粘合而成,兩碗間中空,夾層內能灌熱水保溫,俗稱“溫碗”。因外碗底心有一孔而得名,亦稱“諸葛碗”。
明萬歷青花孔明碗,2004年5月在云南仁恒以4.95萬元人民幣成交。
臥足碗
淺腹,碗底心內凹,以碗壁充當圈足。
明成化青花海石榴紋臥足碗,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682萬元人民幣成交。
斗笠碗
五代、宋以后流行,廣口、腹壁斜呈45度角、小圈足,倒置過來形似斗笠。清康熙時期器寬口沿外撇、圓腹、圈足較大。
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暗花斗笠碗,2005年5月在蘇富比(香港)以572萬港元成交。
雞心碗
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雞心狀突起。
明宣德梵紅海水青花九龍雞心碗,1999年7月在北京翰海以330萬元人民幣成交。
葵口碗
北宋以后較為常見,口沿有4、6或8瓣葵花。宋代葵口一般為6瓣,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樂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器為八瓣形。
清康熙青花飲中八仙葵口碗,2005年10月在江蘇愛濤以30.8萬元人民幣成交。
碗
亦稱“合碗”,明宣德時景德鎮窯已有燒制,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兩道凸起的弦紋,上覆圓頂蓋,蓋內與碗心有青花對銘款,字體有楷書、篆書兩種。清代器蓋紐多為蹲獸。
清雍正藍地白花魚蓮紋碗(一對),1995年10月在中國嘉德以209萬元人民幣成交。
蓋碗
帶蓋的小碗,是茶具,流行于清代。清康熙時期器形有撇口折沿式和敞口式兩種,腹均下收、圈足,蓋徑多小于碗口徑,少數蓋大于碗口,俗稱“天蓋地式”。有瓷胎和宜興紫砂陶胎兩種。
清雍正斗彩花卉紋蓋碗,2000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224.5萬港元成交。
宮碗
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多為皇宮用器。明正德時所燒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明成化青花隱居雅愛圖宮碗,2004年11月在上海嘉泰拍賣,估價為40萬-50萬元人民幣,流拍。
套杯
多見于清代雍正至道光時期,撇口、斂腹、淺足,器倒置如同馬蹄,大小10個為一組,依次套疊合成一體。
清嘉慶墨彩描金人物套杯,1995年4月在北京翰海以6.05萬元人民幣成交。
八方碗
流行于清代,八方形,有敞口、斂口兩式,碗腹多內收。雍正時期有直腹內收式。
清嘉慶粉彩人物八方碗,2005年9月在北京翰海以2萬元人民幣成交。
扎古扎雅木碗
仿西藏喇嘛教木質碗形制燒造,侈口、弧腹、器壁較淺、拱壁足底、內外施木釉,為清代乾隆朝的獨特造型。
清乾隆仿木紋釉扎古扎雅碗(一對),2004年11月在華辰拍賣以3.08萬元人民幣成交。
盒
唐代已出現,主要用于盛裝藥品、香料和婦女化妝用品。
清乾隆青花云暗花龍紋大圓盒,2004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74.38萬港元成交。
攢盤
始于明代萬歷朝、延續至清末的成套餐具,以分割成數件的盤或碗組合為一個整體,用以盛裝不同的小菜或果點,又名“攢碗”、“全盤”、“全碗”。按件數區別,稱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外部多以各種質地的套盒相盛。
清咸豐粉彩無雙譜攢盤,2005年7月在北京翰海以9.02萬元人民幣成交。
花澆
澆花用具,明永樂、宣德時景德鎮燒制的器物大口、粗頸、圓腹,一側有曲柄;清雍正器口部作窄流,細頸、淺圈足。
清雍正青花花澆,2005年8月在景鴻堂以22萬元人民幣成交。
盤
食具,造型豐富,除圓形、敞口、淺腹、平底外,也有撇口、斂口、弧腹、折腹、圈足深淺等不同形狀。
清雍正琺瑯彩題詩過墻梅竹紋盤,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3252.41萬港元成交。
折沿盤
元代開始流行,折沿、圈足、砂底,多為景德鎮青花器。
清乾隆黃地赭綠彩八吉祥《五蝠捧壽》圖折沿盤,2005年10月在蘇富比(香港)以460萬港元成交。
筆掭
文房用具,具有硯臺外形,但無硯池、硯膛,又稱“筆覘”、“筆舐”,用于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大約出現于宋代,而“筆覘”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后期。到了清代,造型由花色淺碟狀演變成不事雕琢、打磨細膩的幾何形狀,且以長方形居多,亦有花狀與祥云形等,均為光滑素面。
清乾隆豆青釉葉形筆掭,1999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8.63萬港元成交。
洗
文房用具,是置于書案盛水洗刷毛筆的器皿,有敞口、撇口、折沿、淺腹、圓形、葵花形、蓮花形、桃形、荷葉形等多種形狀,宋代哥窯、汝窯、龍泉窯、官窯、鈞窯等均有傳世品;明代首創十棱洗;清代創燒竹節洗、八棱洗、腰圓洗、扇式洗等。
明永樂青花內外底龍戲珠紋棱口洗,2004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4094.38萬港元成交。
骰子碗
俗稱“骰盔子”,因與舊時賭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平沿敞口、淺弧腹、圈足、胎體厚重,器內素白,器外多為青花或灑藍釉裝飾,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內底。
明宣德青花折枝瑞果紋骰子碗,2002年12月在上海敬華拍賣,估價為120萬-150萬元人民幣,流拍。
海棠式長盤
遼瓷典型器,若海棠花形,盤面扁長,折沿、淺腹、平底,多以三彩印花裝飾。
遼三彩花卉海棠盤,2003年10月在中國嘉德以1760元人民幣成交。
燭臺
三國、兩晉時期青瓷燭臺已出現,且有各種不同造型:三國時有羊形燭臺,兩晉則盛行獅形燭臺。
南朝器物造型漸趨復雜,其形制特殊的底座呈倒立的蓮蓬狀,外刻覆蓮花飾,上置橫條隔板,板上置4個大小相同的竹節狀杯,可同時插入數根燭;隋、唐器物底座刻花精美;明正德流行八方燭臺,上置蠟燭形插柱;嘉靖器用寬把豆托底;萬歷器采用鏤空與雕塑的工藝手法,制作精美。
明永樂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燭臺,2005年6月在北京翰海以2035萬元人民幣成交。
臂擱
文房用具,為書寫繪畫時墊臂肘的用器,也叫“擱臂”、“腕枕”、“秘閣”,其中的瓷制品是清康熙以后才燒造的。清代末年,景德鎮燒造出了一種仿竹瓷制品,竹黃色釉,上刻品花紋,但傳世不多。
清乾隆御制粉青釉竹節臂擱,2002年12月在北京翰海以65萬元人民幣成交。
虎子
東漢開始出現,為六朝時期的青瓷隨葬品,其用途有兩說:一是溺器,也就是便壺,另一是水器。東漢器口部飾張牙露齒的虎首,常成90度角折向左側;背部有扁平式提梁,下有四足,腹部劃出一條條虎紋。
三國時期器虎身仍是圓筒體,口部基本上不見虎頭裝飾,只是提梁作奔虎狀,腹下有四肢;西晉時有一種圓球腹、平底、沒有虎形裝飾的器物;東晉、南朝時圓形器盛行,虎形少見。
西晉青釉虎子,2001年11月在太平洋拍賣,估價為2萬-3萬元人民幣,流拍。
帽筒
大約出現于清代嘉慶、道光時期,為官員放官帽的器物,種類繁多,畫面精美,色彩濃郁強烈,造型有圓形、四方形、六棱形,常見紋飾為人物、山水、動物、水果、花鳥魚蟲等。同治器畫面濃艷、明快,口沿和底部有花草變形蓮瓣等紋飾;光緒器紋飾施彩較薄,含粉質較少;民國器清秀淡雅。
清中期李裕成制綠釉雕瓷鹿鶴遐齡圖帽筒,2003年11月在華辰拍賣以6.6萬元人民幣成交。
油燈
始于東漢,由承盤及盞兩部分組成;唐器多呈筒狀,燈柱多圓管形;明器在盆式座上立一帶蓋小壺以代盞,燈芯由壺嘴插入壺中。
清乾隆青花纏枝蓮托梵文酥油燈,2005年11月在北京誠軒以24.2萬元人民幣成交。
凈水碗
佛教供器,明末清初常見,口微侈、圓腹下收、假圈足,常配有瓷座,座呈洗口、長頸、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側置對稱獸耳。瓶與座相配,俗稱“海燈”。
散存器座多據器形稱為“號筒尊”或“洗口獸耳瓶”。
上:清嘉慶金地粉彩仙山瓊閣圖凈水碗,2003年8月在云南仁恒以17.6萬元人民幣成交。
下:清順治青花云龍洗口獸耳瓶,2002年4月在中國嘉德拍賣,估價為2.5萬-3.5萬元人民幣,流拍。
玉璧底碗
流行于唐代中、晚期,足部為璧形,中心內凹,足圈較寬。足中心內凹處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
五代越窯玉璧底碗,2005年8月在景鴻堂以6600元人民幣成交。
折腰碗
撇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
清雍正青花云鶴折腰碗(兩件),2000年12月在北京翰海以19.8萬元人民幣成交。
(le i,音“雷”)
商、周至漢代的盛酒或盛水器,小口、短頸、豐肩、深腹、平底,肩部兩側有雙鼻,西周后期器多無鼻。
商代原始青瓷器多斂口、深腹、圜底,至西周起演變為低領折肩,下附圈足。
戰國印紋雙耳活環陶,佳士得(香港)1999年11月拍賣,估價為2萬-3萬港元,流拍。
花觚
仿青銅觚的瓷質花瓶,流行于元、明、清時代,敞口細身,圈足。明代器身直下,清康熙以后腰部凸出。
另有一種器物器身較粗壯、長頸、高圈足,鼓出的小圓腹四周凸起4道棱戟。清乾隆、嘉慶年間還有一種細身器物,腰際堆塑一條蟠螭,施素三彩釉。
明萬歷五彩龍紋出戟花觚,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447.41萬港元成交。
方口觚
流行于明萬歷、天啟時期,口、腹、足均作方形。
清雍正描金礬紅龍紋六方花觚,2004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74.38萬港元成交。
長頸瓶
瓶口微撇、長頸、圓腹、圈足,因帶有喇叭狀長頸而得名。
清乾隆松綠地粉彩趕珠云龍紋長頸瓶,2005年5月在蘇富比(香港)以1916萬港元成交。
(h e,音“何”)
酒器,一般為圓口、深腹,早期口部有流,后期流置于腹上,有的附柄,三足。
商代器為斂口、圓肩、管狀短流、帶□,有三袋足;原始青瓷器始于西周,有獸頭形流和提梁,有的器腹不通,多為陪葬冥器。
清嘉慶青花折枝蓮八吉祥紋,2005年5月在蘇富比(香港)以86.4萬港元成交。
卣
酒器,流行于商代晚期,斂口、長頸、帶鼻、深腹、圈足,也有的是直口、長頸、鼓腹、圈足,頸部有兩豎耳附蓋。
西晉青釉印花雙鹿卣,2004年11月在浙江佳寶拍賣,估價為60萬元人民幣,流拍。
傳瓶
流行于隋、唐時期的單口、雙腹并聯雙螭尊,目前僅發現2件,分別收藏于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
1957年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的隋代白瓷雙腹龍柄傳瓶。
高足盤
首見于隋代,盤心平坦且多團形小印花及陰刻圈文,留有3個、5個或7個支燒痕跡,圈足大而高,盤壁較直淺,均為青瓷;清代中晚期器盤壁弧,多花口,高足成喇叭狀柱,足徑較小,與隋器沒有淵源。
清乾隆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盤,2005年9月在遼寧國拍以38.5萬元人民幣成交。
高足杯
酒器,也稱“馬上杯”、“把杯”,同于高足碗,上為杯形、碗形,下有高柄,盛行于元代,景德鎮現仍燒造。
上:清雍正斗彩如日方中壽字紋高足杯,1999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343萬港元成交。
下:明成化青花夔龍紋高足碗,2005年8月在中拍國際以418萬元人民幣成交。
琮式瓶
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入清以后,器身橫線裝飾演變為八卦紋,故又稱“八卦瓶”。
宋官窯琮式瓶,2001年11月在云南仁恒以1100萬元人民幣成交。
貫耳瓶
流行于宋代,直徑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清代亦有仿制。
清雍正仿哥釉六方貫耳瓶,2003年7月在華辰拍賣以181.5萬元人民幣成交。
瓜棱瓶
流行于宋、遼時期,腹部均勻分布的縱貫凸凹弧線將瓶體分成瓜棱形,撇口、直頸、長圓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
清錦地粉彩花卉詩文瓜棱瓶,2004年5月在云南仁恒以90.2萬元人民幣成交。
多角瓶
唐代至五代時期流行,由三國、兩晉時的古倉罐演變而來,造型上小下大,器身為弧形臺階的多重塔式,每級裝飾多個垂直或斜直的圓錐角。吳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寓意“多谷”,江浙一帶民間取其“五谷豐登”的吉祥之意。
1976年浙江省馬仁西山出土的唐代貼花龜紋多角瓶。
花口瓶
瓶口似開放的花朵,流行于宋、金時期,唐代已有燒制,基本形式為花口、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宋代產品撇足較矮,金代產品撇足高度幾乎與瓶頸相等。
清乾隆青釉刻花纏枝蓮紋花口瓶,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198萬元人民幣成交。
皈依瓶
俗稱“魂瓶”,冥器,瓶體修長,頸部堆塑日、月、云、龍、虎、龜、蛇、鳥、雞、犬、鹿、馬、人物等,蓋鈕為立鳥狀。
宋影青龍虎人物皈依瓶(一對),2004年2月在中國嘉德拍賣,估價為6000-9000元人民幣,流拍。
盤口長頸瓶
遼代典型器,淺盤口、細長頸、溜肩、斂腹、底足外展,有的器底劃有“官”字款。同樣器身下,肩、腹飾貫耳者稱為“盤口穿帶耳背壺”,肩側有注流者稱為“盤口長頸注壺”。
清雍正五彩漁家樂盤口長頸瓶,2002年10月在上海崇源以13.2萬元人民幣成交。
如意尊
清雍正時流行,上部呈缽式,頸部較細,有凸起弦紋;下部豐滿渾圓,兩側有對稱的如意式雙耳。
清雍正仿哥窯釉綬帶耳如意尊,2004年4月在蘇富比(香港)以230.24萬港元成交。
葫蘆瓶
形似葫蘆,自唐代以來因諧音“福祿”而為民間所喜愛,至明嘉靖時尤為盛行。除傳統器形外,還有上圓下方式。清康熙時成為外銷瓷品種之一,器形比明代高大,并出現三節或四節式瓶。雍正以后創制一孔葫蘆瓶,變化多端,其中口內斂、臥足、飾對稱如意綬帶耳者演化為“如意尊”。
清乾隆粉彩萬花紋葫蘆瓶(一對),2004年4月在蘇富比(香港)以566.24萬港元成交。
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陶器,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仰韶文化廟底溝遺存中發現的瓶為雙唇、小口、器身瘦長,肩腹部無系。
內蒙古清水河縣喇嘛灣鄉白泥窯子村出土的紅陶尖底瓶。
鳳首瓶
遼代瓶式,是受中亞金銀器影響而創制的獨特形制,鳳首張目,曲喙銜珠,首頂荷葉狀花口為冠,細長頸多飾弦紋,豐肩、腹修長、平底或假圈足外展。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圖案。
北宋青白釉鳳首瓶,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47.8萬港元成交。
轉心瓶
流行于清乾隆時期,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制組成:內瓶上部是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有裝飾繪畫,瓶底有內凹的軸碗;外瓶一般鏤空,狀似燈籠;內、外瓶套合后放在瓶座上,座上的立軸嵌入軸碗,手持瓶口轉動,內瓶可隨之旋轉,瓶體上的圖案如走馬燈般可通過外瓶鏤空處看到。
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鏤空開光粉彩荷蓮童子轉心瓶,1997年12月在北京翰海以264萬元人民幣成交。
棒槌瓶
因似舊時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多為清康熙朝所燒,分圓、方、軟棒槌。
圓棒槌又稱“硬棒槌”,盤口、直頸較短、圓折肩、筒形長腹,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形大者高達70厘米,小的不足10厘米;方棒槌瓶又稱“方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方形長腹,腹部略為上寬下窄,方形寬足、凹底施釉;軟棒槌瓶特指雍正初期燒制的器形,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造型不及硬棒槌挺拔。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棒槌瓶,2004年12月在上海信仁以94.6萬元人民幣成交。
枕
始創于隋朝,流行于唐、宋、元各代。景德鎮的宋影青各式瓷枕光潔無瑕,被宋代詞人稱為“玉枕”。
宋三彩銀錠枕,2002年11月在華辰拍賣以85.8萬元人民幣成交。
筒瓶
侈口、短頸、溜肩、長腹、平底,形若直筒,始見于明萬歷朝,在清順治、康熙兩朝被賦予“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從而成為民窯中最流行的器物。
明末清初青花人物故事堯訪許由圖筒瓶,2005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以48萬港元成交。
柳葉瓶
清代康熙官窯獨特器形,侈口、細頸、斂腹修長、足內凹,器形曲折多姿、雋秀典雅,若懸垂的柳葉,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稱。
清康熙豇豆紅柳葉瓶,2005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以96萬港元成交。
四方倭角瓶
明宣德時期景德鎮御器廠創制的磨器形,唇式口微侈,直頸兩側貼塑獸耳,方形腹的每個直角均斜削45度使之變為八棱錘形,圈足外撇。清雍正御窯廠仿品瓶體較大,乾隆朝仿品底足較矮,獸耳小。
清乾隆仿汝倭角瓶,2001年6月在天津文物以7.7萬元人民幣成交。
扁腹綬帶葫蘆瓶
器形似扁葫蘆,頸部有對稱雙系,腹圓若滿月,又稱“抱月瓶”或“寶月瓶”。始見于明洪武年間,盛行于永樂、宣德兩朝,此后不復出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窯有仿制品,改稱“馬掛瓶”,為皇親國戚騎馬出行時隨身攜帶的用具。
明永樂青花輪花扁腹綬帶葫蘆瓶,1995年4月在北京翰海以1210萬元人民幣成交。
雞腿瓶
又稱“雞腿壇”、“象腿瓶”,遼、金時期陶瓷典型器,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長如雞腿,多為游牧民族所用。
上:明代德化窯暗刻花卉雙耳雞腿瓶,1999年7月在北京翰海5.5萬元人民幣成交。
下:明崇禎青花山水人物象腿瓶,2003年4月在上海
崇源以39.6萬元人民幣成交。
冬瓜罐
斂口、豐肩、長圓腹、假圈足、寶珠紐平蓋,形如冬瓜,晚清時極為流行。道光、咸豐時蓋紐似寶珠,同治以后則似燭焰。
清康熙青花四美圖冬瓜罐,1995年5月在中國嘉德以2.64萬元成交。
蟋蟀罐
專門畜養、斗弄蟋蟀的罐。明宣德時期制品為鼓式,蓋下凹,上有錢形氣孔,蓋內豎寫六字單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雙圈年款;萬歷時期器有圓、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燒制。
明萬歷五彩群貓紋花瓣式蟋蟀罐,1998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73.5萬港元成交。
繭形壺
亦稱“鴨蛋壺”,唇口、短頸、圈足,腹呈橫向長橢圓狀,既似蠶繭,又若鴨蛋。初為戰國時期秦國所產,后盛行于西漢,壺腹多彩繪流云、幾何圖案,也有光素者。
漢灰陶大繭形壺,2004年6月在中國嘉德以9900元人民幣成交。
荷葉蓋罐
多見于元代龍泉器,蓋作荷葉形,腹多壓印豎條狀紋,蓋沿的荷葉邊曲線起伏平緩,鈕較低;明宣德時,蓋沿起伏較大,蓋鈕隆起。
元龍泉窯青釉刻花荷葉蓋罐,2004年6月在中貿圣佳以28.6萬元人民幣成交。
鳥食罐
盛放鳥食的小罐,傳世品中偶有唐、宋時期遺物。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的種類有缽式、瓜式、橫向竹節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一側均有固定用的環狀系。
明宣德青花靈芝紋鳥食罐,2005年11月在北京誠軒以49.5萬元人民幣成交。
鴛鴦形壺
遼代三彩陶壺,壺體為浮水鴛鴦形,鴛鴦背負敞口花瓣形壺口,壺口與鴛鴦尾部連有弧形花梗作柄,鴛鴦嘴部為流,腹下有假圈足。
遼三彩鴛鴦壺,2005年6月在上海長城拍賣,估價為4萬-5萬元人民幣,流拍。
西瓜罐
斂口、圓腹,形如西瓜,又似寶珠,又稱為“西瓜壇”、“一顆珠罐”,創始于清代乾隆朝,平蓋,蓋紐早期若寶珠,晚期形如燭焰。
清道光豆青青花五子奪魁紋西瓜壇,2004年5月在上海國拍以2000元人民幣成交。
鼓腹小罐
西周時南方流行,口較大,鼓腹平底,肩和腹壁無分界,頸斂,與口、腹相接成銳角;器體小,器身多飾曲折紋。
明永樂青花纏枝瓜瓞紋小罐,2005年10月在江蘇愛濤以660萬元人民幣成交。
人首魚龍壺
遼代壺式,人首魚身,腹部兩側有翼,背上壺口為蓮瓣形,魚尾上翹,胸前有一龍首為流,人首腦后與魚尾之間相連的曲柄作提梁。
出土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遼代定窯人首魚龍壺。
粥罐
流行于清代,康熙時始創,直口、圓肩、深腹、底微斂、圈足,肩部有對稱雙孔,可系繩索或配金屬環以便提攜。同治以后使用廣泛,產量猛增。
清康熙五彩人物粥罐,2005年3月在中國嘉德以4.4萬元人民幣成交。
提梁壺
小口、細流鼓腹、平底、有蓋,肩部兩端連以半月形提梁。
明崇禎青花繪人物故事提梁
壺,2005年11月在華辰拍賣以68.2萬元人民幣成交。
蓮花尊
南北朝時期的青瓷器,是順應佛教盛行而產生的器形,侈口、長頸、溜肩、鼓腹、外撇高圈足,肩部均勻分布6個直系,器身布滿堆塑的上覆下仰層層蓮花瓣,蓮瓣豐碩而高凸,其間還貼塑飛天與寶珠紋。
唐三彩四系蓮花尊,2005年9月在上海大眾拍賣,估價為3萬-4萬元人民幣,流拍。
鳳尾瓶
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
清雍正粉彩蝶戀花鳳尾瓶,2005年1月在云南仁恒以29.7萬元人民幣成交。
連座瓶
因瓶體與瓶座連為一體而得名,宋代始見,流行于元代,口沿平折、高束頸、鼓腹、喇叭足連接瓶座。
民國粉彩花卉紋雙耳連座瓶,2002年11月在中國嘉德以6.6萬元人民幣成交。
六方瓶
又稱“六棱瓶”,流行于明代中晚期,因瓶體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清乾隆黃地青花躍龍捧壽紋六方瓶,1999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706萬港元成交。
蒜頭瓶
瓶口似蒜頭,瓷質器宋代始燒,流行于明、清,基本形狀為口部作蒜頭形,長頸、圓腹、圈足。
清雍正青花纏枝花卉紋蒜頭瓶,2005年10月在蘇富比(香港)以460萬港元成交。
洗口瓶
瓶口似淺洗,流行于宋代,一種為洗口、直頸、折肩、筒式腹、淺圈足,另一種是洗口、長頸、扁圓腹、圈足。
清雍正爐鈞釉弦紋洗口瓶,2004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59.75萬港元成交。
多管瓶
又稱“牛角罐”,冥器,流行于宋代,因肩部各面分布著直立的多棱形或圓形管而得名。瓶直口,上有花紐蓋,瓶身有圓管式和多級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與瓶不通。
南宋龍泉窯翠青五管瓶。
弦紋瓶
又稱“起弦瓶”,因瓶體環繞一道道凸弦紋作裝飾而得名,宋代定窯、官窯、哥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
清雍正仿汝釉弦紋瓶,2004年5月在中國嘉德以45.1萬元人民幣成交。
玉壺春瓶
北宋時創燒,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窯口燒制,入元以后形制遍及南、北方諸窯,并且出現了八方形與器身鏤雕裝飾。明、清兩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
清雍正青花竹石芭蕉玉壺春瓶,2005年5月在蘇富比(香港)以460萬港元成交。
膽式瓶
長頸、溜肩、垂腹,形若懸垂的動物膽囊,造型近似錐把瓶,不同之處在于頸部較為短粗。始見于明萬歷朝,流行于清代。
清康熙郎窯紅釉膽瓶,2005年5月在蘇富比(香港)以236萬港元成交。
壁瓶
專為懸于壁上或掛于轎中而設計的瓶式,又稱“掛瓶”或“轎瓶”,始見于明宣德朝,瓶體均為整體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繩懸掛。明萬歷朝大興,有蓮花、葫蘆、瓜棱、膽式等多種形制;清代乾隆官窯多有生產,造型規整、工藝精巧、品種豐富。
清乾隆粉地粉彩開光群仙祝壽圖壁瓶,2001年11月在中國嘉德以55萬元人民幣成交。
活環瓶
因雙耳上套有可活動的環而得名。裝飾活環是明嘉靖以來流行的造型,造型為唇沿外撇、束頸、長腹下垂、足部較高且外撇、平底、頸部貼塑雙獸耳。
清乾隆斗彩描金花卉紋雙耳活環瓶。
橄欖瓶
又稱“橄欖尊”,北宋始燒,小撇口、束頸,腹部長圓微鼓似橄欖,底與口大小相近;清康熙、雍正時期流行另一種器,鼓腹、口足內斂、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欖,有素身與瓜棱式之分。
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壽紋橄欖瓶,2002年5月在蘇富比(香港)以4150萬港元成交。
荸薺扁瓶
流行于清代,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扁圓如荸薺,圈足。清康熙朝首創,多為直頸;晚清同治、光緒朝器均為粗短錐頸、荸薺形扁圓腹、圈足。
清雍正粉青釉弦紋穿帶荸薺扁瓶,2005年5月在蘇富比(香港)以818.4萬港元成交。
錐把瓶
形如錐把,小口、長頸上細下粗、溜肩、鼓腹、淺圈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頗為流行。
清乾隆霽藍釉描金云蝠紋錐把瓶,2001年4月在中國嘉德以53.9萬元人民幣成交。
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鼓腹、平底,形似舊時油坊匏制之油錘,造形與錐把瓶或膽式瓶相近,不同之處為頸部更細長且上下粗細基本一致。僅流行于清康熙時期。
清豆青青花堆粉油錘瓶,2004年5月在北京翰海以9900元人民幣成交。
雙耳瓶
隋代創制,宋代大量燒造,頸部兩側附貼形式多樣的雙耳。明代器撇口、溜肩、扁腹,肩有對稱戟耳或雙活環;清代器多為扇形,有耳孔安在腹部。
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2005年10月在蘇富比(香港)以1.15億港元成交。
賞瓶
清雍正朝所創,撇口、長頸、圓腹、圈足,多以青花纏枝蓮為飾,取“清廉”諧音,專用于皇帝賞賜臣下。同治朝以后增添粉彩與單色釉描金等品種,并改稱“玉堂春瓶”。
清嘉慶青花粉彩靈仙祝壽賞瓶,2005年4月在上海信仁以225.5萬元人民幣成交。
燈籠瓶
形似長圓形燈籠,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時期,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清乾隆蘋果綠釉凸雕海水云龍燈籠瓶,2004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902.38萬港元成交。
鼓罐
流行于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間,器形似鼓,一般無蓋,罐身上下部各飾一周凸起的鼓釘,腹部塑一對鋪首銜環。雍正朝的開藍釉鼓罐器口配蓋。
清乾隆粉青釉獸耳鼓釘罐,2005年9月在中國嘉德以22萬元人民幣成交。
日月罐
斂口、溜肩、長圓腹漸收、圈足,弧形圓蓋若太陽,腹側貼雙耳若月牙,故稱“日月罐”或“月牙耳罐”。始見于清康熙朝,為雍正至道光時期官窯獨特器形。
清乾隆豆青釉日月罐,2005年7月在北京翰海以15.4萬元人民幣成交。
小口折肩罐
南方商代遺址中的一種典型器物,小口、肩廣而溜折、凹底,通體施薄而勻潤的青黃釉,釉下拍印方格紋。
出土于新干商墓的折肩罐。
瓜棱罐
明代較為流行,罐身呈瓜棱形。嘉靖、萬歷時燒制量較大。
明洪武釉里紅串枝花卉紋瓜棱罐,1999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387萬港元成交。
四靈塔式罐
帶有宗教含義的罐式,出現于元代,平口、短頸、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貼塑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帽形蓋覆于罐口,蓋頂呈喇嘛塔形,塔基為六棱形須彌座,塔龕內有一尊佛像,塔剎的根部有仰蓮瓣紋。
1974年在江西景德鎮元代墓出土的景德鎮窯青花釉里紅堆塑四靈塔式蓋罐。
雙聯瓶
流行于清代,兩瓶聯成一體,通常是腹部粘連或自口至底通體相連。
清粉彩開光嬰戲雙聯瓶,2005年8月在中拍國際以253萬元人民幣成交。
交泰瓶
清代流行,腹中段鏤雕成如意頭形,套鉤回紋或倒、正T形,瓶體上下于紋飾間相互鉤套、連為一體,可以活動卻不能分開,寓意“天地交泰”,為清代乾隆早期御窯廠督陶官唐英刻意制作專供皇帝玩賞的佳器。
清乾隆粉青釉暗花夔紋交泰瓶。
天字罐
明成化景德鎮窯創制的斗彩器,系宮廷用瓷,口大、短頸、圓肩、鼓腹略收、淺圈足、附蓋,因底部有青花楷書“天”字得名。
清康熙朝仿品胎體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質細,釉下可見明顯的旋紋。
清康熙青花天字罐,2001年6月在上海敬華以2.86萬元人民幣成交。
撇口瓶
明宣德朝制品,撇口、長頸、溜肩、長腹、足部外撇,腹部繪有青花海水、松、竹、梅,頸部繪蓮瓣,腹以下至底沿繪蓮瓣和纏枝寶相花紋。
清嘉慶胭脂紅地粉彩通景牡丹花卉撇口瓶,2004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96.78萬港元成交。
觀音瓶
又稱“觀音尊”,流行于清康熙至乾隆時期,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修長,若觀音菩薩亭亭玉立。
清嘉慶粉彩包袱紋觀音瓶(一對),1995年4月在北京翰海以121萬元人民幣成交。
將軍罐
因寶珠頂鈕蓋似將軍盔帽而得名,初見于明嘉靖、萬歷時期,至清順治時基本定型,到康熙年間大量涌現。造型挺拔,古拙大方,圓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淺圈足,具有雄壯、剛健的陽剛之美。
清雍正粉彩描金引福祝壽圖將軍罐(一對),2004年6月在廣州藝拍以319萬元人民幣成交。
□(yan,音“眼”)
炊具,由甑與鬲(li,音“利”)合成,下半部為鬲,用以盛水和加熱,上半部為甑,可蒸食物。
清雍正斗彩纏枝花卉□,2004年4月在中國嘉德拍賣,估價為2.5萬-3.5萬元人民幣,流拍。
唾壺
又稱“唾盂”,為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頸、鼓腹、平底,晉初越窯已大量燒造,宋代器上部洗口增大,為淺圈足。
清粉彩人物唾盂,2003年8月在溫州匯豐以500元人民幣成交。
匏壺
流行于戰國至漢代,小口、倒喇叭頸、大腹,形似匏瓜,是盛酒或水的容器,有的由上小下大的兩個球體聯接而成,有的頸部較長,或直或彎曲,腹部作橢圓形;壺蓋多為鳳首形狀。
弦紋硬陶匏壺
蓮瓣壺
流行于明代宣德時期,直口、溜肩、圓腹,前有直流、后有曲柄,腹部有4層凸起的仰蓮瓣紋,器表施有祭紅釉,紅色鮮麗勻潤,造型宛如一朵怒放的蓮花。
宋仿定窯蓮瓣壺,2005年11月在北京翰海拍賣,估價為1000元人民幣,流拍。
谷倉
隨葬冥器,始見于戰國,漢武帝前后盛行。秦時器身較矮,呈圓身束腰式,與圓形倉頂相連,通體間隔繩紋裝飾,正面開扁方形門洞;西漢早期器為圓口、折肩、筒腹、平底,口上置覆缽式平頂蓋;西漢中期器的折肩漸變成圓弧形,并于平底下沿裝三足,足形多為立熊或神獸;東漢時,下身漸收,去掉三足,復為上大下小的平底形。
東晉青釉谷倉罐,2005年1月在北京東正拍賣,估價為20萬元人民幣,流拍。
大扁壺
明永樂時期創燒,小直口,頸部凸起一棱并有一小系,有蓋。壺身為立扁圓形,正面微鼓,中心有圓形凸臍;背面平坦,中有相應的圓形凹臍;底部為弧面,左右肩各有一活環系。均為青花制品,正面凸臍上多繪八角星紋,外圍有的繪纏枝蓮,邊緣為海水紋,側壁一周繪纏枝蓮紋;背面無紋飾。
清乾隆青花春耕圖雙蝠耳大扁壺,2004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以734.38萬港元成交。
蓮子罐
流行于明崇禎朝,直口、垂肩、長圓形鼓腹、圈足、附蓋,蓋面略鼓,整體造型似一顆蓮子。
清順治青花人物故事紋蓮子罐,2004年8月在福建拍賣以28.6萬元人民幣成交。
壯罐
流行于明、清時期,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內折、帶蓋,罐口、足直徑基本相同。明宣德時制品釉面肥潤,清代乾隆年間仿制品釉層較薄。
明成化青花錦紋壯罐,2003年11月在華辰拍賣以137.5萬元人民幣成交。
甑
炊具,功能相當于現代的籠屜,似盆或罐,大口、腹壁斜直、平底,底部分布數目不等的小孔,有的近底部的器壁上就有孔洞。
1998年出土于昆山綽墩遺址的夾砂褐陶甑。
扁壺
又名“土甲”,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制容器,瓷制品最先流行于西晉,直口、溜肩、扁圓腹、外撇高圈足,器腹兩側有對稱雙系,便于系繩背掛。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龍鳳爭珠圖雙龍耳扁壺,2005年10月在蘇富比(香港)以3428萬港元成交。
背壺
唐、宋時期較為流行,壺式有扁圓等多種式樣,有黃釉、黑釉、白釉、青釉、白釉綠彩等。
明宣德白釉暗花背壺瓶,2003年9月在北京翰海以150萬元人民幣成交。
字劃壺
亦稱“字形壺”,清代康熙時期出現,壺體為立體的漢字形,多做成福、祿、壽三字,筆劃間雕鏤透空。
民國松石綠釉壽字壺,1998年8月在北京翰海以1.76萬元人民幣成交。
多穆壺
元代創燒,器形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側有花冠形裝飾,柄兩端各有卷曲花飾,方式壺流,矮足,足脊寬平無釉,壺體上有仿金屬箍和鉚釘狀裝飾。完整器目前僅有1件。
清乾隆松石綠地粉彩花卉龍把多穆壺,2005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以628萬港元成交。
龍首壺
因壺流裝飾成龍首形而得名,始于唐代。
唐代三彩貼花龍首壺。
羊首壺
流行于東晉時期,盤口、長頸、溜肩、橢圓形腹,口與肩部有一曲柄,羊首裝飾在肩部與柄相對處,在歷史上首開一側有流、一側安執手的型制,為壺這種器物最終定型。
晉青瓷羊首壺,2004年1月在北京傳是以5500萬元人民幣成交。
象首盤口壺
盤口高而微撇,束頸、豐肩、橢圓形腹,腹部下收、足外撇,肩部有對稱的4組條狀系。壺流根部塑一象首,象耳向兩側展開附在壺體上,高昂的象鼻為壺流,對稱的一側是隋代流行的龍首形柄。
河南安陽出土的隋代白瓷象首壺。
茄式壺
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窯燒制,小口,頸部細長向一側彎曲,腹呈長茄形,圓底施釉,放置不穩。
清中期犀皮漆茄壺,2005年6月在上海敬華拍賣,估價為2萬-3萬元人民幣,流拍。
盤口壺
盤口、口沿上折、長頸、球腹、平底、四系或六系,東漢至唐盛行。
金代黑釉雙系盤口壺,2004年11月在上海國拍以1.65萬元人民幣成交。
內管壺
始于宋、遼時期,流行于清代,壺底中心有一通心管。由于向壺內倒水需從底心管口倒入,故又稱“倒灌壺”、“倒流壺”、“倒裝壺”,雖然有流、柄、腹體及圈足,但無口、無蓋。
1968年在陜西省彬縣出土的耀州窯青釉提梁倒灌壺。
雞冠壺
遼代典型壺式,是摹仿契丹族使用的各種皮囊容器燒造的,亦稱“皮囊壺”、“馬蹬壺”,因上部有雞冠狀的穿孔而得名。分為5種形式:扁身單孔及扁身雙孔式、扁身環梁式、圓身環梁式、矮身橫梁式。
遼白釉大雞冠壺,2004年2月在中國嘉德以4.18萬元人民幣成交。
鼻煙壺
又稱“煙壺”,為盛放鼻煙的器皿,始于清代康熙朝,口較小,腹部扁圓,蓋帶一小勺伸入壺內。
清乾隆古月軒煙壺,2000年5月在天津文物以242萬元人民幣成交。
雞頭壺
壺嘴似雞首,始見于西晉,延續至唐代初期,浙江地區盛燒,品種為青釉和黑釉。
六朝青釉盤口雞頭壺,2004年11月在東方國際以4.95萬元人民幣成交。
執壺
隋代出現的酒器,又稱“注子”、“注壺”。唐前期器有盤口,短頸、鼓腹,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唐晚期器腹部多作瓜棱形,有短流、長流、曲柄、直柄等數種;五代至北宋器身漸高,通體多壓4-6條瓜棱,流漸趨細長微曲,曲柄高于壺口,平底變為圈足并多有注碗相配;元器多為玉壺春瓶式,彎流與壺頸之間以S形飾件相連;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作茶具。
明洪武/永樂甜白釉刻芙蓉靈芝紋執壺,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162.41萬港元成交。
雙魚壺
唐至五代時期流行,整體是并聯的雙魚形,魚嘴為壺口,魚體為壺身,魚尾為假圈足,魚背脊間各有凹槽,槽上下兩端貼有橋形系,可系繩,故又名“雙魚穿帶壺”。
清中期青花雙魚瓶,2001年4月在太平洋拍賣,估價為4000-6000元人民幣,流拍。
賁巴壺
磨盤口、細頸、彎曲的長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為清乾隆時創制的宮廷供器。
清乾隆金地粉彩八吉祥紋賁巴壺,2003年10月在蘇富比(香港)以116萬港元成交。
大口尊
流行于西周以前,商代中期器有敞口、凸圓肩、口部略大于肩部、深腹和大敞口、肩微凸或無肩、深腹幾種。東漢以后瓷質大口尊少見。
清中期粉彩詩文雞缸大口尊,2005年10月在蘇州東方拍賣,估價為3萬-4萬元人民幣,流拍。
蓋尊
帶蓋的尊,附屬于各種不同的尊式。
西晉越窯青釉貓頭鷹形蓋尊,1995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拍賣,估價為30萬-40萬港元,流拍。
雙犧尊
明弘治時期出現,斂口、短頸、溜肩、腹下部斜收、平底,肩部有對稱獸耳。民國天藍釉雙犧尊,2003年12月在中國嘉德拍賣,估價為5500-8500元人民幣,流拍。
搖鈴尊
清康熙時流行,小口、細長頸、豐肩、弧形或筒式腹、淺圈足,有似長柄的銅鈴。
清康熙釉里紅團花鋸齒紋搖鈴尊,2005年10月在蘇富比(香港)以1244萬港元成交。
梨壺
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形狀似梨。傘形蓋,蓋頂有寶珠紐,短頸,其下漸豐成下垂的圓腹,矮圈足、彎流、曲柄。
元青花鳳紋梨式壺,2005年11月在東方國際以19.8萬元人民幣成交。
琵琶尊
流行于清代,似琵琶,洗口、束頸、弧腹,腹下部較大,圈足為寬窄不同的二層臺式。有的頸部飾對稱的獸面雙耳。
清乾隆粉彩山水如意萬代琵琶尊,2002年12月在中貿圣佳以1122萬元人民幣成交。
僧帽壺
始于元代,壺口形似僧帽,口沿上翹,前低后高,鴨嘴形流,壺蓋臥于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明永樂、宣德紅釉及甜白制品最為珍貴。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壺流略短于明器,不如明器優美,也不如元器敦實穩重。
清乾隆窯變釉小僧帽壺,2003年7月在中國嘉德以5.5萬元人民幣成交。
鳳首壺
流行于唐代,又稱“龍鳳壺”,用龍鳳紋作裝飾,三彩壺鳳冠作圓環狀,有直口、撇口,中空,作為壺流的鳳嘴有的張開,有的尖喙合并,兩側可向外流水;鳳首后部恰似一束長羽披落在壺體肩部,巧妙地形成曲柄。
唐代藍三彩鳳首壺,2002年10月在佳士得(香港)以28.68萬港元成交。
絡子尊
又稱“網絡尊”,清雍正、乾隆時流行,撇口、短頸、圓腹、假圈足,腹部貼凸起的網絡紋。
清淺綠料絡子尊,2004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拍賣,估價為15萬-20萬港元,流拍。
鹿頭尊
始見于清康熙朝,至乾隆朝盛行,收口、腹上斂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頭。當時粉彩器多以青綠山林為景,繪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稱“百鹿尊”。
清乾隆粉彩百鹿尊,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561萬元人民幣成交。
出戟尊
又稱“扉棱尊”、“出戟觚”,北宋始燒,流行于明代,敞口、頸部內收、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頸、腹、足四面有扉棱。元代景德鎮燒制的器物僅腹部四面飾有扉棱,明正德朝以后有些器頸、腹、足四面飾對稱扉棱,萬歷朝則有六面飾扉棱的。
明萬歷青花龍鳳獸耳出戟尊,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385萬元人民幣成交。
無檔尊
流行于明永樂、宣德時期,平沿、圓口、筒腹上下通透,底沿扁平與平沿呼應,器形有異域風格,亦有人稱之為“器座”。
明萬歷哥釉萬字紋器座,2005年1月在云南仁恒以17.6萬元人民幣成交。
豆
食具,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多為淺盤或淺缽形,下附高圈足。足有喇叭形、鏤孔喇叭形、竹節細把形、高柄把形等;質地有灰陶、黑陶、白陶、印紋硬陶及瓷。
清乾隆霽藍釉仿銅器紋豆,2004年5月在華辰拍賣以30.8萬元人民幣成交。
牛頭尊
大口,口以下漸放,垂腹、圈足,肩兩側有對稱的蟠螭耳、戟耳或獸頭耳,形似牛頭。
清乾隆青花纏枝紋牛頭尊(一對),2001年6月在上海敬華以187萬元人民幣成交。
爵杯
飲酒用具,似敞口杯,口沿一側有流、一側有尖尾———有的無尾。器身一側有□、平底、三錐狀足,也有的為粗腰、鼓腹、圜底,流兩側附加泥釘,還有斂口、折肩、細腰、袋狀足或敞口、口沿有柱的式樣。
清乾隆茄皮紫釉爵杯,2003年10月在上海崇源以52.8萬元人民幣成交。
(jia,音“甲”)
溫酒器,似爵但無流,侈口、束頸、腹較深、圜底,下承三袋足,有的有雙耳。
河南省鄭州二里崗出土的商代饕餮紋陶。
蘋果尊
侈口、底內凹、無頸、圓腹,器口頸若果蒂下凹于圓腹之中,形似蘋果,為清代康熙朝獨有器形。
清豇豆紅蘋果尊,2005年9月在中國嘉德以1100元人民幣成交。
蘿卜尊
又稱“萊菔尊”,清康熙朝獨特器形,侈口、細長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假圈足,足脊窄細若即蘿卜。
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尊,2003年7月在佳士得(香港)以275.18萬港元成交。
太白尊
又稱“太白壇”,清康熙朝官窯典型器物,因摹仿詩人李太白的酒壇而名;又因形似圈雞用的罩,還有“雞罩尊”之稱。造型為小口微侈、短頸、溜肩,腹部漸闊呈半球形,淺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齊,腹部多淺刻團螭圖案。以豇豆紅最著名。
清康熙豇豆紅釉夔龍太白尊,2004年4月在蘇富比(香港)以66萬港元成交。
雙螭尊
又稱“雙螭瓶”,創始于北朝,盛行于隋、唐,盤口、長頸、溜肩、長腹、平底,從口至肩置對稱雙螭柄。
清彩百花雙螭瓶,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15.4萬元人民幣成交。
盤口瓶
因瓶口似淺盤而得名,流行于唐、宋。
清乾隆豆青釉凸雕纏枝番蓮紋盤口瓶,2004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74.38萬港元成交。
凈瓶
又稱“甘露瓶”,佛教僧侶“十八物”之一,游方時可隨身攜帶以儲水或凈手。淵源于印度,在中國流行于唐、宋、遼時期,造型為管狀細長瓶,頸中部突出如圓盤,長圓腹、圈足、肩部上翹的短流多作瑞獸首形;元、明以后多稱“軍持”,器身多扁圓,頸較短、流肥碩;入清以后演變為直頸、豐肩、斂腹,高圈足外撇如蓋展開且無流,成為朝廷賜給西藏高級僧侶的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稱“藏草壺”。
上:清乾隆紅彩甘露瓶,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以24.2萬元人民幣成交。
下:南宋龍泉仿官凈瓶,2005年8月在景鴻堂以9900元人民幣成交。
天球瓶
受西亞文化影響的器形,口微侈、直頸、球腹、平底,始見于明永樂朝,宣德器較永樂器略顯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現。清康熙朝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時較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清雍正青花釉里紅海水云龍紋天球瓶,2004年10月在蘇富比(香港)以1518.24萬港元成交。
菊瓣瓶
撇口、長頸、溜肩、斂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為清康熙朝獨特器形。
清康熙豆青釉菊瓣瓶,2004年4月在蘇富比(香港)以431.84萬港元成交。
□(gu i,音“歸”)
炊具,商代以后演變為酒器,早期造型為圓腹、短頸、口部有扁流、帶□、三實足;中期器腹漸扁,直頸前移,有鳥嘴形流口和三實足;晚期足部演變為袋足。
1960年出土于山東省濰坊市姚官莊遺址的黃陶□。
梅瓶
北宋時創燒,因口徑之小僅能插梅枝而名。宋時以瓶體修長而稱為“經瓶”,為盛酒用具。小口、短頸、豐肩、長腹、圈足。
磁州窯系白地黑花器腹部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弊志?;元以后各地窯場繼續燒制,以景德鎮窯青花器最為精美;明、清時期器體變肥矮,并由日用瓷轉變為陳設瓷。
清乾隆胭脂紅地軋道錦紋粉彩纏枝花卉紋梅瓶,2004年10月在蘇富比(香港)以4150.24萬港元成交。
□(y i,音“移”)
盥洗用具,陶器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均有制作,瓷器以唐代越窯、宋代鈞窯尤其是元代龍泉窯和景德鎮窯制品為多,基本器形為淺圓缽形器身,平底或圈足,亦有裝有三足的;口沿一側有較寬的流,有的在流下部有一圓環形小系。
清乾隆仿哥釉□,2002年12月在北京翰海以3.8萬元人民幣成交。
四系罐
直口、豐肩、鼓腹、平底,肩部有四耳,耳由兩根泥條捏成或削成橋形。漢代至唐代大量生產。
民國粉彩人物四系罐(兩件),2001年12月在北京翰海以7.92萬元人民幣成交。
卷口瓶
宋代北方磁州窯系瓶式之一,侈口卷沿、細長頸微撇,口頸呈開放的喇叭花狀,圓腹、腹下內收、喇叭形足。
清乾隆松石綠地粉彩纏枝花卉卷口瓶,2005年10月在江蘇愛濤以68.2萬元人民幣成交。
紙槌瓶
因形似紙槌而得名,多見于清康熙朝,小口、細長頸、豐肩、圓腹。
清雍正仿官釉紙槌瓶(一對),2003年8月在上海敬華以28.6萬元人民幣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