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d id="1mw33"></td>
      <track id="1mw33"></track>
    1. <table id="1mw33"><noscript id="1mw33"></noscript></table>
    2. <pre id="1mw33"></pre>

    3. 背景:
      閱讀新聞

      中國瓷器的起源

      [日期:2009-03-06] 來源:中國陶瓷信息資源網  作者: [字體: ]
      信息窗 | 知識窗 | 海外傳真 | 時尚前沿 | 品牌縱橫 | 商貿信息 | 技術手冊 | 實用技術 | 學術論壇 | 行業標準 | 網上書城 | 求職與招聘
      圖片庫 | 數據庫 | 企業管理 | 企業之窗 | 陶瓷藝術 | 技術交流 | 技術轉讓 | 文獻中心 | 專利技術 | 陶瓷論壇 | 陶瓷分站 | 企業與產品
      首頁 >> 陶瓷藝術 >> 古陶瓷-古陶瓷研究 >> 正文[返回]
      中國瓷器的起源
        瀏覽人數:1042 [2006-01-23] 

        摘要:中國瓷器的發明年代及發源地,多年來一直是中外陶瓷學術界爭論的問題,有的從考古學角度進行探索,有的用現代科學對古陶瓷及燒造工藝進行研究,都存在不夠全面之弊,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通過對全國古窯址的深入調查和多片古陶瓷片的化驗證實,綜合研究了陶瓷考古、陶瓷工藝、陶瓷科學,得到了以下結論: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瓷器是青瓷,青瓷又是從釉陶發展過來的;我國由陶向瓷的演變過程在漢代完成,真正的青瓷瓷器起源于1800年前的東漢;浙江是青瓷的發源地,最早燒制成功的青瓷產地是浙江省的上虞市小仙壇和帳子山一帶。
      THE STUDY ON THE ORIGIN OF CHINESE PORCELALN Ye Hongming
      (Zhejiang Light Industry Corporation,Zhejiang 310009)
        Abstract The origin of Chinese porcelain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y among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y base their auguments on archacological research or modern hitech study on the ancient kilns and its process. Taking advantage of other scholars’ studies and combining his own investigations of old kilns and examination of broken porcelain pieces with archaeological study and latest achievements in porcelain scienc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rrives a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first porcelain ware known to Chinese history was the celadon made of vitrified clay. (2)The evolution from pottery to porcelain occurred in the Han Dynasty (206 B.C.~220 A.D.),and the real celadon came into being in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 A.D.). (3) Zhejiang Province in East China was the home of celadon. The first celadon was produced in the Xiaoxiantan-Zhangzishan region, Shangy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Key words : porcelain, pottery, origin, evolution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遠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實現了從陶器到瓷器的進化。但是,關于瓷器的發明年代及發源地,一直是中外陶瓷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就瓷器起源地區而言,有人認為源于北方,依據是鄭州商代遺址出土過一件帶釉的灰白色尊;一種意見認為源于南方,依據是南方出土的幾何印紋硬陶,認為這種硬陶是瓷器的祖先。在南方起源地上又有兩說,一說是江西景德鎮;一說是浙江紹興或溫州。就瓷器起源年代而言,一說是誕生在1600年前的晉代,依據是晉代出現“瓷”字,并出現有關瓷器顏色的描寫和瓷器產地的記載;一說是在1300年前的唐代,認為唐代越窯青瓷是瓷器,悠悠歷史,千古之謎,因此揭開中國瓷器起源之謎,是本研究的宗旨和主要內容。

        
      1、陶器和瓷器的區別

        
      考諸史籍,陶字可包括瓷或用以稱呼瓷。如元、明、清三代敘述景德鎮瓷業的著作——《陶記》、《陶說》、《天工開物》、《景德鎮陶錄》和《陶冶圖編次》等,均以“陶”稱呼景德鎮真正的瓷器。本文從現代角度探討陶與瓷的區別及真正的瓷器出現的年代。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目前尚無統一標準。有人認為“凡是坯體以高嶺土原料制成的是瓷器,以粘土原料制成的是陶器”,并據殷商時期一些釉陶用高嶺土原料制成,而將其定為“瓷器”。實際上,我國傳統日用陶瓷的主要原料都是粘土,高嶺土僅是粘土礦物中的一個大類品種。高嶺土可制陶,也可制瓷,因此以是否采用高嶺土判別陶或瓷,失之片面。又如,以胎骨中是否含莫來石晶體作為區別,認為“陶器的胎骨中沒有莫來石,瓷器中有莫來石”,并根據殷商釉陶的胎骨內含有莫來石晶體,而將釉陶定為“瓷器”。但是,在電子顯微鏡一下觀察,溫州精陶和宜興精陶以及宜興紫砂陶的胎骨均可清楚見到許多發育良好的莫來石晶體,只是其含量較現代龍泉青瓷和景德鎮細瓷少。研究表明,當高嶺土和一些粘土燒成溫度達10001l00時,莫來石晶體生成很快,一般陶器或瓷器的燒成溫度均在1100以上,故坯體內是否含莫來石不能作為區別陶或瓷的標志。
        
      根據筆者實踐體會及對陶和瓷的認識,歸納起來,大體可按表1所列加以鑒別。表l表明,陶與瓷的區別主要有4點:燒成溫度,吸水率,表面施釉,釉與胎的結合。

        
      2、陶器向青瓷的演變

        
      我國陶瓷的發展,經歷了泥質或夾砂陶器、白陶器、印紋陶、釉陶(或稱原始青瓷)、瓷器幾個過程。
        
      一般瓷器形成應具備:原料選用高嶺土或瓷石,其主要表現是胎內Al2O3含量提高和Fe2O3含量降低,胎質呈白色或灰白色;經1250以上高溫燒成,胎質燒結致密,不吸水,擊之發清脆的金石聲;器表施釉,并經高溫燒成,胎釉結合牢固,釉面均勻。三者中,原料是瓷器形成的內因,燒成溫度和施釉是外因,三者缺一不可。
        
      出土文物考證,中國最早的瓷器是青瓷,且青瓷發展的歷史也長,因此對青瓷起源的研究,實際上也是對瓷器起源的研究。

      1 瓷器和陶器的鑒別
      Tab.1 Identification of porcelain and pottery wares

      標志

      瓷器

      陶器

      胎的薄邊透明度

      半透明,顏色釉器物可不透明

      不透明

      胎的吸水率

      2%以下,細瓷在0.5%以下

      2%以上

      胎的孔隙度

      較低

      較高

      胎的顏色

      白色或淺灰白色,藝術釉器物可有色

      白色或有色

      胎的斷面

      堅硬,致密,有光

      稍松,無光

      胎的斷面以舌尖試之

      無吸著性

      有吸著性

      胎的結構

      主要由玻璃相和結晶相組成,有殘留石英顆粒,玻璃相多

      主要是脫水粘土顆粒和石英顆粒,二者

      器物的成形,裝飾手法

      較為多樣化

      由少量玻璃相膠結在一起,玻璃相少

      相同器物胎的厚度

      較薄

      古陶器較為簡單

      相同體積的器物重量

      較重

      較厚

      相同器物的機械強度

      較大

      較輕

      釉面

      有釉,釉面光潤

      較小

      釉的顏色

      釉色純正,古瓷多以青為主

      有釉或無釉,釉面光潤度較差

      釉層厚度

      0.1mm以上

      占釉陶一般在0.1mm以下,也有0.1mm以上者

      胎釉結合

      以上良好

      古釉陶和原始瓷有剝釉,結合不良

      釉面均勻度

      均勻光潔

      釉面不夠均勻,缺乏光潔

      采用釉類

      石灰釉或長石釉

      占灰釉或較難熔的非鉛釉或鉛釉

      燒成溫度

      較高,可高于1300

      較低,一般不高于1250

      聲音

      音清

      音濁


        2.1原料選用
        
      原始社會,先民用田泥、地表等表面易熔粘土為原料,這種表面泥土含雜質多,含鐵量高,燒結溫度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出土的該時期陶器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陶器之一,以偏光顯微鏡觀察其刻紋陶和彩陶的巖相,結合化學分析,可知胎泥所用原料取自沉積的地表易熔粘土并滲入較多的谷殼、稻桿或植物種子,說明陶器是原始農業出現以后發明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部分彩陶也采用田泥等表面易熔粘土,含鐵量高達8%~9%。至龍山文化時期,則選用粘性適度、泥質較細的紅土、黑土和河谷沉積土等粘土為原料,更適于制陶,鐵的含量也降到6%左右,并淘洗掉泥土中的砂粒、石灰、草根等雜質或摻和適量的砂,以增加制品的熱穩定性,提高耐火性能。4000年前,先民已開始以瓷土或高嶺土為原料,制造出精美的白陶。
        
      商、周時代,我國已進入奴隸社會,手工業分工和發展促進了制陶技術的提高,原料的選用、淘洗以及精煉都較龍山文化時期認真,并出現了釉陶及瓷器的某些特征。這部分釉陶胎的含鐵量已降到3%左右,雜質含量也較少,但氧化鋁含量提高,這標志先民對陶瓷原料認識的深化,氧化鋁含量增加,坯體能在較高溫度下燒成,這對陶向原始青瓷的演進極為重要,它可使坯體中生成較多的莫來石針狀晶體,從而提高釉陶的機械強度和在燒成中制品不易變形,從西安張家坡西周居住遺址以及安徽屯溪西周釉陶的顯微結構看,已有較多量、發育較大的莫來石晶體存在,這種釉陶實際上就是原始青瓷。
        
      春秋戰國時,現今浙江地方已大量生產釉陶,其中一部分制作精美,胎質較堅實,胎呈灰白色,以含鐵量3%左右的瓷土為原料,且施一層薄薄的青中泛黃的釉,只是燒成溫度較低,胎質氣孔率較大,泥料淘洗還不夠精細。此即原始青瓷,燒造的窯址在蕭山進化區和紹興富盛區都有發現,窯址也較密集,這表明早在2600多年前,浙江已有相當集中的生產釉陶或原始青瓷的窯場。至東漢,浙江上虞上浦鎮石浦地區的小仙壇窯場選用含鐵量2.5%以下的原生高嶺土或瓷石。用水碓粉碎,提高了顆粒細度,經淘洗、精煉,去掉砂子、粗粒、可溶性雜質,提高了原料的純度,增加了可塑性,氧化鋁含量也相應提高,為制品在較高溫度下燒成創造了條件,這是由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發展的內在因素。
        
      對浙江瓷土的分析表明,瓷上多為原生高嶺土或瓷石。含鋁量14%~24%,含鐵量0.5%~3%,含硅量65%~80%,上虞、余姚、紹興、蕭山、東陽、蘭溪、龍泉和溫州地區都盛產瓷石。瓷石是云母和石英等的集合體,相當于高嶺土、長石和石英三者的混合礦物,含有機物質較少,粘性和吸附性較小,并多雜有水云母系礦物。這類礦物的含鐵量較我國北方的次生高嶺土和耐火粘土高。適宜于用還原焰燒成,因為在還原氣氛下,高價鐵還原為低價鐵,低價鐵比高價鐵助熔作用強烈得多,能降低瓷坯的燒成溫度,有助于瓷坯在較低的溫度下澆結??梢?,浙江青瓷雖燒成溫度較低,但其化學物理性能均較我國北方的同期青瓷為優。
        
      現代精細白瓷的原料要求含鐵量0.4%以下,含鋁量20%以上,含硅量70%以下。浙江瓷石由于含鋁量低,含鐵和含硅量高,制造白瓷很困難。精泥的鐵含量和鉀、鈉含量較高,是由于瓷土中含有云母礦物成分的緣故。采用這類瓷石作原料,在還原焰中燒成時釉呈青綠色,在氧化焰中燒成時釉呈黃色。這就說明了我國最早燒制成功的瓷器以青瓷形態出現的原因。
        
      東漢、三國、兩晉及南朝以一類或二類瓷土為原料,瓷胎內氧化鋁、氧化硅及有機物質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青瓷制品成形和干燥性質以及成瓷性能.氧化鋁含量低時,易發生變形;有機物質少時,粘性和吸附性較差,成形和上釉就較困難;氧化鐵含量決定胎和釉的著色及青瓷質量的優劣,如瓷胎氧化鐵含量超過3%時,工藝上若不采取措施,想獲得翠青色調是很難的。浙江幾個名窯,除了造型和裝飾風格不同外,胎和釉的呈色也有區別,這是由于所用瓷土不同,東漢越窯胎內含鐵量僅1.5%~1.9%,釉呈較純的青色;晉代越窯一部分產品胎內含鐵量2.5%~3%,釉多呈青中帶灰;晉代甌窯瓷胎含鐵量較越窯和婺州窯少(2%左右),呈色較白,釉多呈淡青色。晉代婺州窯創用化妝土美化制品,先在坯體上掛化妝土再掛釉,化妝土系用精選后氧化鐵含量低的白色瓷上,經認真淘洗而成,這個方法一直沿用到唐朝,化妝土的作用為:使較粗糙的坯體表面光滑;坯體燒成后呈現的豬肝色得到覆蓋;制品釉面較飽滿;制品釉色較美觀。
        
      德清窯由于原料含鐵量較高,制瓷工藝上也和上虞的漢代窯一樣選擇了另一途徑,即在燒制青釉時兼燒黑釉。從晉代起,含鐵量低于3%的原料制青瓷,3%以上的原料則用來制黑釉,所以德清窯灰白色胎制品多為青瓷,豬肝色制品多為黑釉,這是在同一窯內燒制不同顏色高溫釉的寶貴經驗。
        
      隋時,胎釉原料無多大變化,如湖北博物館的隋代8件青瓷,胎內含鐵量3%左右,釉呈較暗的青灰色,唐越窯和五代的秘色窯,胎、釉原料淘洗、練泥較好,氣孔率較少,胎骨薄而致密,瓷音較前更為清脆,由于胎內含鐵量在2.5%~3%,胎呈灰白色,釉呈灰青色,青的色調較隋代多,俗稱艾色。
        
      南宋龍泉弟窯胎的含鐵量較唐、五代越窯少,為2% ~ 2.5%,南宋官窯和龍泉哥窯,胎用紫金土配成,含鐵量3.5% ~ 7%,含鋁量22%~29%,胎呈豬肝色或黑色,釉呈灰青色,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釉面呈現開片。龍泉窯胎的化學成分也發生明顯變化,東漢上虞越窯氧化硅為77.42%,氧化鋁為16.28%,氧化鉀2.67%;南宋龍泉弟窯氧化硅69.76%73.95%,氧化鋁18.36%21.54%,氧化鉀3.16%~4.54%。由于氧化鋁含量的增加,莫來石晶體與機械強度均提高,同時龍泉窯胎料通過認真粉碎,淘洗精制,胎內石英顆粒和莫來石晶體分布比較均勻,石英顆粒大部分在20μm以下,所以南宋龍泉青瓷胎質比漢越窯青瓷大為提高。元、明龍泉青瓷胎和釉的原料淘洗也很精細,胎內氧化鋁含量20%~21%;三氧化二鐵含量1.6%1.8%,比南宋時減少,而氧化鉀5.5%6.5%,比南宋時增加。所以,胎色灰白,胎質也比南宋時細膩致密。

        
      2.2成型工藝
        
      原始社會,古人在平地上將粘土搓成泥條,圈疊或盤疊成形狀簡單的陶器粗坯,然后修飾整形,小件器物則直接捏塑而成。仰韶文化前期,始將粘土放在木板上搓成泥條,然后不斷轉動木板,用盤塑法成形,較大的陶罐大體用8層泥條盤塑,是陶輪的雛形。這種成形方法,在云南勐??h曼賀地區現在還可見到。整個過程采用光拍、斜紋拍和直紋拍3種木拍。以制陶罐為例,先在木板上用光拍拍打泥片成陶罐底部;再用泥條盤塑成粗坯,經陰干、拍打整形,然后用帶花紋的拍板拍印出蘭紋、方格紋或水浪紋,這種方法不方便,在木板下加一個倒截的圓錐木墩,成形時能在地上轉動,這是陶輪的前身。后來在木墩中心開洞,地面上再安插一根木頭支桿,木墩裝置在支桿上轉動,即成陶輪。在云南景洪曼斗寨還可見到這種慢輪成形的工藝,這種慢輪,成形一只陶罐粗坯,要30min左右,整形加工和拍打花紋圖案,要15min左右。良渚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開始采用快輪拉坯成形,上虞橫塘王家村古窯出土的戰國幾何印紋硬陶,就是用泥條盤塑成形,用花紋拍拍印出方格紋、米篩紋。
        
      漢代沿用這種成形方法,上虞漢代窯址遺物中,印紋陶罌、雙系泡菜罐、盤口壺、五管瓶等較大的器物,大多用泥條盤塑法成形,經整形后拍印波浪紋、斜方格網紋等紋飾,有的在肩部劃雙線弦紋、耳面布杉葉紋。碗、盞等小件器物系用快輪拉坯成形和修坯。
        
      三國、兩晉、南朝時期快輪拉坯成形已廣泛應用,拍坯成形大為減少。成形方法的改進,能在堆貼、壓印各種人物、動物或刻劃各種花紋圖案,同時還采用模印成形以提高工效和統一規格。如上虞皂湖公社宋家山晉代青瓷窯址出土的獅形水注陶模和雞首陶模,是采用陶土素燒而成,雞首陶模表明,胎泥是壓印成雞首形狀后再安裝在壺上的,雞首壺的雞首是實心的,僅起裝飾作用。1973年衢縣上圩街路村出土的晉元康八年(公元298)的長方形九格隔是拍片成形的。紹興出土的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高達47cm的青瓷谷倉,主體是用快輪拉坯成形的,谷倉上堆貼的樂伎人物、魚龍水龜、守衛門犬、飛禽走獸和佛象亭闕,部分用手工捏塑成形,部分用陶模壓印成形,也有拍片成形的,各種小件還需經刻劃修飾后再安裝在坯體上,工藝十分復雜,集中反映了當時的成形技術水平。除成形工藝較為繁復的雞首壺、谷倉、燈、鬲、蛙形水注、香熏和獸圈之外,還有品種較為特殊的具有雙領的泡菜罐、蓋鈕成鐵錨狀的蓋罐、盤口斜肩的直腹罐,江蘇宜興周墓墩出土的造型新穎的西晉青瓷神獸尊(現藏南京博物院)和南京林口梁代大墓出土的造型宏偉、裝飾復雜、高達85cm的南朝青瓷蓮花尊(現藏南京博物館)等,充分反映出瓷器成形的各種技巧方法和匠師們的創作成果。南京趙士岡出土的上刻“赤烏十四年(公元251)會稽上虞師袁宜作”的銘文青瓷虎子和江蘇金壇縣白塔公社出土的“紫()是會稽上虞范休可作坤者也”銘文的青瓷扁壺,是十分難得的有當時制瓷名匠袁宜和范休可姓名的珍貴作品。
        
      唐代,由于拉坯成形的技巧不斷提高,并已采用匣缽裝燒,所以日用青瓷規格基本一致,胎骨顯著減薄,品種增加,器形更為規則端正,坯體均勻光潔。五代吳越錢氏,在余姚上林湖(現屬慈溪市)建立“御窯廠”,燒造秘色瓷,造形技巧又有發展。如五代越窯青瓷鴿盒,有在蓋上浮雕的獅與鳳、鏤空的花與草以及畫著人物的一個局部,反映了我國瓷器最早的雕刻、鏤空和開光等技法。
        
      南宋龍泉青瓷在造形上又有新的成就,對器物的形態極為講究,器形簡練,結構謹嚴,線條流暢,曲直有致。如雙魚耳瓶和雙魚洗的雙魚是用精細陶模壓印成形。龍虎瓶瓶身是拉坯成形,龍虎雕塑成形后粘接在瓶身上,鬲爐的3只爐足用手捏成形,在器身邊緣及足部的轉折處,凸有棱角線,使釉呈色較淡,成為一條白線,產生“出筋”現象,由于成形技巧熟練,器形多幽雅莊重,規格一致,特別在器物口緣部分坯體較薄,給人以端巧工整、秀麗挺拔的感覺,器物的底足不施釉部分呈血紅色,形成“朱砂足”,與青釉相襯托,使器物更為美觀。
        
      元明龍泉青瓷在成形上又有進展,最突出的是高1m以上的大花瓶和直徑60cm以上的大盤等大型器物制造成功。大花瓶系分段拉坯成形,各段坯體厚度比例掌握極為恰當。瓶身下部較厚,中部次之,上部較薄,各段的粘接工整,修坯極為認真,瓶體表面光滑。青瓷大盤用拍坯成形,各部厚度也頗合理,靠近口緣部分較薄,接近盤底部分較厚,以承載荷重,減少變形。此外還在盤心堆雕大枝的花果,使青瓷的造塑別開生面。

        
      2.3 釉的創制和施釉方法
        
      原始社會陶器無釉,表面粗糙,易吸水,又易污染。到山東龍山文化和浙江良渚文化時期,古人用各種工具修括、磨光,仍不能解決防水去污問題,到商代才創制石灰釉。從無釉到有釉為從陶向瓷演進創造了非常重要的條件。由于標本收集不易以及釉層較薄,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僅分析了少數商周及漢晉時期的青釉,氧化鈣含量介于16%~20%間,而戰國山西侯馬二個釉陶的釉含氧化鈣分別為15.71%20.59%。釉料中大量氧化鈣是加入石灰石的緣故,氧化鈣在釉料中是助熔劑,使釉的熔融溫度降低,能在較低溫度下?;?。
        
      石灰釉具有光澤好、透明度高、硬度大等優點,適于作青瓷的釉料,坯體上刻劃的花紋圖案和浮雕的人物,可以通過釉的透明性清晰地映現出來。我國歷代燒造青釉陶瓷器物的窯,如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汝窯、臨汝窯、耀州窯、官窯和龍泉窯等,都以鐵為主要著色劑,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越窯釉內二氧化硅含量約57%~61%,三氧化二鋁僅11%~15%,氧化鈣含量16%~20%,二氧化鈦0.52%~1.14%。
        
      從東漢到北宋,青瓷一直沿用石灰釉,氧化鈣含量是愈早愈高,釉層厚度卻愈早愈薄,早期僅0.10mm左右。南宋時,隨著技術的改進,釉中氧化鈣含量不斷減少,從漢晉16%~20%,減少到9%~12%;氧化鉀含量,漢晉在4%以下,南宋提高到5%左右。因此南宋龍泉窯除用瓷上和石灰石外,又加入草木灰配制青釉,成為石灰-堿釉。石灰釉的主要特征是高溫粘度較低,流動性好,釉面光澤很強,石灰-堿釉的高溫粘度則顯著提高,在適當溫度下燒成時,釉面光澤柔和,沒有強烈的浮光感,南宋改用石灰-堿釉,使釉厚而不流,釉內氣泡不致太大,從而獲得晶瑩豐滿、翠青如玉的色釉。南宋用含鐵量4%以上的紫金土原料,創制成官窯和哥窯的碎紋藝術釉,是中外陶瓷史上杰出的創舉。
        
      石灰釉用還原焰燒成,釉內鐵含量1%~3%時,釉呈青綠色;鐵達到4%~5%時,釉呈暗灰青、茶葉末或墨綠色;8%左右時,釉呈赤褐色乃至暗褐色;釉厚lmm以上或釉內鐵含量10%左右時,釉就變成黑色了。
        
      石灰釉以鐵作著色劑外,鈦和錳也是很強的著色劑,上虞越窯遠在漢代就開始利用石灰石和紫金土等原料配釉,燒成醬色釉。晉代德清窯用含鐵量高的紫金土甚至摻和含錳粘土來配制黑釉,在制瓷工藝上是巨大的進步。
        
      釉陶為陶向瓷演進創造了必要條件。初期釉料配制工藝尚未成熟,刷釉法上釉施釉簡單,釉層極薄,釉面不勻,有裂紋或失透現象,釉的?;涣?,釉色不純,胎釉結合不好,由商周到春秋戰國,施釉技術有所提高,蕭山縣進化區和紹興具富盛區出土的戰國釉陶及原始青瓷,釉層雖薄,只有10~50μm左右,釉色淺黃,但胎釉結合比前稍好了。漢代開始浸釉法施釉,浸釉法上釉難度比刷釉法高,制品的釉面較均勻,釉層也較厚,釉色大有提高。上虞出土的東漢青瓷四系罐,全體施釉,釉呈較純的淡青色,釉面色調和釉層均勻一致無裂紋,釉厚0.2mm以上,?;己?,胎釉結合牢固。1972年湖北當陽出土四系罐,釉呈淡青色略泛黃,色調上下基本一致,厚度0.lmm以上;二件四系壇,釉呈蝦青色,厚度0.5mm左右,光澤中等;缽,釉面略有不勻,青中稍帶黃色。這些器物燒結良好,已是成熟的青瓷。
        
      三國、兩晉時期已較普遍用浸釉法上釉,釉層厚而均勻,呈色亦較穩定,西晉青瓷的釉層厚度一般已在0.lmm以上。但蓮花尊是刷釉法上釉,釉層較薄。1958年在南京電力學校發掘的甘露元年東吳墓出土的一對青瓷羊,用浸釉法上釉,釉層厚而均勻。青瓷谷倉釉色呈現較深的綠色,釉層也厚,離開了原始青瓷釉薄和釉色淡綠帶黃的階段。南朝有一部分制品胎泥以含鋁量較高和含鐵量很低的白瓷土做原料,氧化焰燒成,這樣胎質的燒結溫度提高了,但沒有相應調整釉的化學組成,結果燒成后,釉已完全?;?,胎尚未燒結,造成胎、釉結合極為不良,產生龜裂和嚴重剝釉現象。
        
      隋唐時期,我國的瓷器手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北方的邢窯白瓷和耀州窯青瓷,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浙江青瓷生產,尤其是越窯青瓷有了顯著的發展和提高。由于施釉技術的提高,唐、五代的越窯青瓷,釉層厚度達0.2~0.5mm,釉面比晉越窯均勻滋潤,青的色調增多,釉色也較穩定,有“千峰翠色”之譽,對國內外瓷業的發展影響深遠。
        
      南宋龍泉窯在施釉工藝上有新的發展和提高。用對器物里面蕩釉和外面浸釉的方法,通過素燒,經過兒次上釉來提高釉層厚度,厚度普遍達到lmm。偏光顯微鏡觀察,胎和釉間,可清楚看到有一層約0.lmm的中間層,中間層處有石英晶體和莫來石的微細晶體,它們是高溫時坯和釉相互擴散和熔融產生的。中間層可使坯釉間的熱膨脹系數差異得到補償而結合牢固,消除裂釉和剝釉現象。同時,釉內含有5%~10%肉眼不易看到的小而均勻的氣泡,大小在0.01~0.05mm之間,并有5%左右均勻分布的石英晶體,還能較好掌握釉料配比,一般能控制三氧化二鐵在1%~2.5%,三氧二化鋁在14%~16%,二氧化硅在65%~69%,氧化鈣在9%~12%之間。釉面均勻,釉層增厚,呈色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不但釉層豐滿,而且晶瑩潤澈,出現“似冰”、“類玉”的粉青、梅子青等翠青色釉,為世所稱頌,被譽為“青瓷之花”,馳名中外。
        
      到了元、明,龍泉窯的大件產品增多。大件產品有的用澆釉法上釉,中、小件產品仍沿用浸釉和蕩釉法。釉料組成仍然采用石灰-堿釉,釉層厚度減薄,為0.5~0.8mm,釉的透明度和光澤度均比南宋時提高,釉色以豆青色為主,粉青和梅子青少了??偟膩碚f,釉色不及南宋。

        
      2.4 窯爐型式
        
      最初燒陶是沒有窯的,僅是用柴草把陶器圍蓋起來,點火焙燒,燒成溫度700左右。后來采用在草上抹泥的辦法,燒陶器時于平地建一個臨時性窯,燒成溫度800左右,這種窯,由于在燒成過程中窯體開裂,冷空氣進入窯內,燒成溫度較低。到了仰韶文化時期,出現了豎穴式窯和橫穴式窯,燒成溫度950~1050。豎穴式窯,窯室在火膛之上,火膛是口小底大的袋狀坑,窯室和火膛之間有數條火道。橫穴式窯,窯室圓形或方形,窯底有箅,上開有火孔?;鹛诺幕鹧娼浕鸬篮突鹂椎竭_窯室。
        
      橫穴式窯,到龍山文化時,窯室擴大,火膛加深,火口縮小,支火道和窯箅孔眼增多,這樣,既加強了火力,又使窯室受熱較為均勻。
        
      殷代有直焰式的圓窯和方窯,燒成溫度1200以下,能燒成硬陶和釉陶。窯爐分前后兩部分,前火膛,后窯室,窯室平面呈圓形或方形,箅長寬各約lm,上面約有9個火眼,火焰通過火通進入窯室。西周晚期張家坡及洛陽王灣兩座陶窯又進一步改進,窯床呈平臺形,火膛從窯床下面移到前面,使火焰直接進入窯床,可提高燒成溫度,但窯仍建在地下。戰國中期以后,窯爐有了較大發展。1956年發掘的洛陽陶窯,窯床面積從西周的2m2左右增加到l0m2,土坯砌成,已有用草拌泥制的窯頂,煙囪位置移到窯腔后面,有利于減少窯內上下溫差和提高窯內溫度,燒成溫度可超過1200。春秋戰國湖北江陵毛家山陶窯是目前發現最早把窯建在地面上的饅頭窯。
        
      浙江蕭山進化區也有戰國時代的窯,窯的平面呈馬蹄形,窯室為半圓形,前面設火門和火膛,窯室后面設置煙囪,窯體較大,壁高lm,上口橫寬4m。
        
      橫穴式窯的結構不斷改進,除發展成馬蹄形外,還向龍窯方向發展。浙江在商周時期已有龍窯和馬蹄形窯,上虞和余姚、永嘉東漢時已較普遍使用龍窯。
        
      古仁虞縣的陶瓷業十分發達,在上虞境內已發現的古窯址有200余處,其中漢代40余處,三國34處,西晉63處,東晉29處,南朝10處,唐宋118處,窯型基本上都是龍窯。
        
      龍窯需一定的傾斜度,一般都建在山坡上。窯址選擇在燃料和原料資源較為豐富、交通和水源都比較方便的地區。龍窯的優點有:(l)利用山坡建造龍窯,形成一定的高度差,有自然抽力,可不設煙囪,且不易受到地下水的影響;(2)當時青瓷系采用明火疊燒,生坯的機械強度低,不宜疊高,龍窯較矮,適合要求;(3)龍窯的窯床面積較大,火焰流通比直焰窯均勻,產量較高,質量較好;(4)龍窯具有一定的長度,可利用部分余熱,熱效率較高,單位燃料耗用省,產品成本低;(5)龍窯結構簡單,建筑材料要求不高,造價低,適合當時手工業窯場的發展;(6)松柴的揮發分多,灰分熔點高,著火溫度低,燃燒速度快,火焰長,便于快速燒成。浙江還因原料中含鐵量較高,應以還原焰燒成,并要求快速冷卻,減輕鐵的二次氧化,龍窯適應這種快速燒成和快速冷卻的工藝要求。
        
      由于龍窯的這些優點,故在浙江發展迅速,爐窯結構也逐步完善和合理。
        
      明代開始采用階級窯,在龍窯中間用墻把窯床分成若干室,每間前面近隔墻處有燃燒室,每間隔墻下有通氣孔,使火焰成為半倒焰式,階級窯比龍窯較易控制還原氣氛與正壓。

        
      2.5燒成技術
        
      選好制瓷原料,掌握原料化學組成,對原料進行精細加工,施釉,是成瓷的內在因素。但燒成溫度在1200以下時,也不能燒成瓷器,如現代的精陶就是這樣。制造青瓷還要恰當地掌握還原氣氛,才能燒成翠青色釉。到了東漢,上虞窯場已解決了原料選用,龍窯的出現又為提高燒成溫度創造了條件。所以,部分原始青瓷的窯址中,發現有成熟青瓷。如上虞聯江大湖岙的窯址中,有原始青瓷和青瓷殘片堆積在一起,是原始瓷與青瓷同窯合燒的。在大湖岙附近的石浦小仙壇瓷窯遺址,作者選取了3個瓷片進行吸水率測定。其釉層厚度均在0.2mm以上,釉呈淡青色,釉面無裂紋;胎以含鐵量2%以下的瓷石為原料;燒成溫度在1250以上,瓷化良好,胎質較白,細膩致密,胎的薄片微透光,胎釉結合牢。吸水率分別為0.5%、0.26%0.16%,基本上已達到現代瓷器的要求。
        
      東漢以來,一些窯址除燒成溫度已達1300左右外,對燒成氣氛也能較好地控制,進入三國后,燒成技術更為熟練,上虞縣帳子山的西晉青瓷片,燒成溫度1280,上虞縣鞍山的西晉青瓷片高達1300,燒成氣氛也控制得更好。
        
      燒成氣氛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增加或減少入窯的空氣量。青瓷在燒成時的火焰性質,取決于產品胎釉的還原比值。還原比值越大,氣氛的還原能力越強;反之,還原能力越弱,釉內還原比值低于0.3時,氣氛性質逐漸由還原轉向氧化,0.2以下時即成強氧化性質。
        
      據中國科學院硅酸鹽研究所分析,殷代晚期安陽釉陶胎內FeO含量0.35%,Fe2O3含量1.28%,它的還原比值為0.27,是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的;東漢上虞越窯瓷胎內FeO含量1.26,Fe2O3含量0.30%,它的還原比值為4.2,是在較強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還原比值大于殷代釉陶15倍,證明已能較為成功地控制燒成氣氛。

        
      3 結語

        
      根據上述幾個方面的研究可知,浙江在由陶向瓷演變和在陶瓷發展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最早有關瓷器的文字記載,是晉人泮岳在《笙賦》中說:“披黃苞以授甘,傾漂瓷以酌 ”,晉人杜毓在“ 賦”中說:“器擇陶揀,出自東甌”,東阪即今之浙江溫州、永加、甌海一帶。東甌窯被譽為“東甌漂瓷”,可見當時浙江青瓷具有相當的影響,浙江遠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已有青釉器的生產。春秋戰國時期,至少在浙江蕭山的進化區、紹興的富盛區已大批生產黃綠色釉和青釉的碗、杯、盤、盂、鼎等青釉器。分析當時浙江和全國等地的青釉器,盡管其中有一部分已具備了瓷器的某些特征。但還不能達到瓷器的標準,而只能算作原始青瓷,因為當時的青釉器經測定,胎泥所用原料有兩種:一類含鐵量在3%以上,多屬陶土,淘洗也不夠精細,只能算釉陶;另一類是高嶺土或瓷石,含鐵量低于1.5%,淘洗也較精細,在提高燒成溫度后,可以成為瓷器,但高嶺上耐火度高達17301770,燒結溫度在1400左右,而當時受窯爐結構的局限,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溫度,所以不能燒成瓷器。同時當時不僅燒成溫度低,而且燒窯的操作技巧也不成熟,還不能按照陶工主觀愿望,控制燒成氣氛,采用還原焰來燒成制品。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如何提高燒成溫度,就成了當時由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演變的決定因素。在這方面浙江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龍窯是在浙江首創的,用龍窯來燒制高溫釉陶(1200)是古陶瓷技術的一次飛躍。1984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在上虞縣城南的樟塘鄉嚴村,發現了兩座約6m長的商代龍窯,這是我國古窯址中最早的龍窯。龍窯既可燒陶器又可燒瓷器,特別適宜于浙江地下水位較高這一特點,同時又為以后燒窯技術發展為用還原焰快速燒成和快速冷卻創造了條件,因此春秋戰國尤其是東漢時期,龍窯在浙江各地得到了廣泛應用。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時期,浙江境內的越國,注重經濟發展,紹興地區原始青瓷的生產已相當發達,這種青釉器,后來統稱為“越器”,這就是后來譽滿中外的我國越窯青瓷——越瓷的始祖。
        
      在考古工作的配合下,自70年代開始,作者調查了全國除西藏、臺灣以外幾乎所有的著名古窯址或省級博物館。調查中,古窯址數量多且密集,首推浙江上虞。上虞位于浙江紹興地區以東,秦時為會嵇郡轄縣,它北靠錢塘江的入??诤贾轂?,東鄰余姚、慈溪,南接奉化、嵊縣,西鄰紹興,境內山嶺起伏,水網縱橫,8大水系,條條相連。曹娥江貫穿南北,上接嵊縣剡溪,下通杭州灣,水路、陸路交通都很方便,瓷土礦藏和燃料資源豐富,且瓷石的含鐵量在2%左右,“水土宜陶”、“人皆冶陶”,具備了發展瓷業生產的優越條件。近年來,在上虞已陸續發現古窯址278處,其中漢代古窯遺址有40余處,且普遍使用龍窯。小仙壇、帳子山等地的東漢龍窯,長度已在l0m以上,有的達到13m以上,燒成溫度可以達到1300,燒制真正瓷器的所有基本條件,浙江上虞在東漢時期已經都具備了。
        
      在浙江省文物研究工作者朱伯謙,任世龍和朱瑞錢以及考古學者馮先銘、宋伯胤、蔣贊初等同志協助下,對我國自商代以來有代表性的青釉陶瓷器標本,尤其是浙江境內古窯址標本——古陶瓷片,共一千多片進行外貌觀察,吸紅試驗,并選取一部分有典型的標本進行吸水率測定,在此基礎上,選取東漢、三國和西晉、唐、宋等時代的標本,送請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國家建材研究所、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和浙江大學進行理化性能等測定,證實浙江上虞小仙壇地區東漢青釉瓷片等標本胎質均較堅硬細膩,有貝殼光澤,呈淡灰白色,不吸水,不吸紅,斷面均勻光滑沒有氣孔,釉呈青色,透明光亮,厚薄較均勻,釉層厚度在0.lmm以上,有晶瑩如玉的美感,胎釉結合良好,無剝落現象,無紋片;瓷器殘片擊之有鏗鏘聲,瓷胎0.5mm的薄片有微透光性,符合現代瓷的外觀標準。
        
      胎的化學組成分析表明,上虞青瓷胎內含氧化硅75%~76%,氧化鋁16%~18%,氧化鐵僅1.5%~1.8%,堿金屬氧化4.8%,可見胎內氧化鋁和鐵的氧化物含量較低,系采用瓷石為主的燒結溫度較低的瓷土,由于胎內含有0.8%~1.0%的氧化鈦,在鈦和鐵共同著色影響下,胎呈淡灰白色并降低了透明性。
        
      釉的化學組成分析表明,含氧化鈣18%~20%,較德清西周釉陶的氧化鈣含量約高一倍,顯然是屬于石灰釉的。石灰釉透明度高,硬度大,光澤好,有利于呈現青的色調和增強釉面抗磨損的能力,所以以松柴作燃料時,石灰釉作青瓷的釉料比較合適。
        
      東漢時,采用龍窯,燒成溫度高達12601310℃±20,吸水率分別為0.28%、0.16%0.22%。此外,對東漢越窯瓷胎化驗,是在較強的還原焰中燒成的,說明用還原焰燒制青瓷的操作技巧在東漢已趨成熟。另外,對抗彎強度測定也可看出,其指標高達710kg/cm2,超過康熙厚胎五彩花觚(7ookg/cm2)的抗彎強度,比德清西周青灰釉陶抗彎強度僅200kg/cm2,要增強3倍多,也可證明東漢上虞小仙壇地區燒造的青釉器已達到了瓷器的要求。
        
      對小仙壇古瓷片進行巖相觀察,可見殘留石英顆粒較細,分布也均勻,石英周圍有明顯的熔蝕邊,梭角均已圓鈍,說明燒結溫度較高,長石殘骸中發育較好的莫來石到處可見,偶爾亦見玻璃中的二次莫來石,玻璃態的物質也較多,還有少量閉口氣孔。在瓷胎的顯微結構中還觀察到少量云母殘骸。顯微照相可見釉內已無殘留石英,其他結晶亦不多見,釉泡大而少,這是這種釉特別透明的原因,胎釉交界處可見多量的斜長石晶體自胎向釉生長形成一個反應層,胎釉結合較好,無剝釉現象。掃描電子顯微鏡形貌觀察和物性測定,發現東漢晚期越窯青瓷的胎釉質量不比唐和五代時期差,從而可以肯定,東漢晚期浙江上虞小仙壇一帶燒造的青瓷已達到現代瓷的標準。中國瓷器的創制時代應為公元一至二世紀的東漢,距今已有1800多年,比西方創制瓷器要早15個世紀。最先創造瓷器的地方是浙江省上虞市。東漢青瓷實物有湖北當陽出土的兩件東漢青瓷壇,一件青瓷四系罐和一件青瓷缽,它們均是隨葬品,從造型和裝飾分析系浙江越窯器物。上虞文化館收藏的一件東漢四系罐,青潤如玉,作為一件成熟的早期青瓷正是在東漢古窯址中發現的,意義非常重大。
        
      綜合以上分析和研究,關于我國瓷器起源可有如下結論:
        
      (1)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瓷器是青瓷,青瓷是從釉陶發展來的。
        
      (2)我國由陶向瓷的演變過程在漢代完成,真正的青瓷瓷器起源于1800年前的東漢。
        
      (3)浙江是青瓷的發源地。最早燒制青瓷成功的地點在浙江上虞小仙壇、帳子山一帶。

        
      參考文獻
        
      1、李家治,河姆渡遺址陶器的研究,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1978
        
      2、周仁,張??档?,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和殷周時代制陶工藝的科學總結,考古學報,1964,(l)
        
      3、周仁,李家治,中國厲代名窯陶瓷工藝的初步科學總結,考古學報,1960,(l)
        
      4、李家治,我國古代陶器和瓷器工藝發展過程的研究,考古,1978,(3)
        
      5、景德鎮陶瓷研究所,中國的瓷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63
        
      6、陳萬里,中國青瓷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7、蔣忠義等,古陶瓷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會,1982
        
      8、丁義忠等,陶瓷史話,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2
        
      9、葉宏明浙江歷代陶瓷名窯工藝的研究,瓷器,1981,(2)
        
      10、葉宏明,曹鶴嗚,程宋海,試論我國由陶器向青瓷演進的工藝特點,硅酸鹽通報,1982,(4)
        
      11、葉宏明,曹鶴嗚、程未海,浙江占代青瓷工藝發展過程的研究,硅酸鹽,1980,(3)
        
      12、葉宏明、曹鶴嗚,關于我國瓷器起源的看法,文物,1978,(10)
        
      13、葉宏明,浙江古代黑釉瓷器,中國陶瓷,1982,(l)
        
      14、李國禎,葉宏明,龍泉青瓷釉的研究硅酸鹽學報,1964,(l)
        
      15、朱伯謙,任世龍等,三國、兩晉、南北朝陶瓷的新興面貌,中國陶瓷史、1989
        
      16、葉宏明,葉國珍等,南宋官窯青瓷的研究,硅酸鹽學報,1982,(4)
        
      17、葉宏明,越國故地話越窯,湖南陶瓷1979,(3,4)
        
      18、周仁,郭演義等龍泉青瓷原料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
        
      19、程朱海、葉宏明等,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和西盟瓦族原始制陶工藝考察報告,科學出版社,1987
        
      20、郭演儀,中國南北方青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
        
      21、郭演儀,中國制瓷原料,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
        
      22、李家治,我國瓷器起源的研究,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1978

      葉宏明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新聞      
      本文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微信掃碼

      咨詢電話

      0375-6977711

      伸进内衣揉捏她的乳尖
      1. <td id="1mw33"></td>
          <track id="1mw33"></track>
        1. <table id="1mw33"><noscript id="1mw33"></noscript></table>
        2. <pre id="1mw33"></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