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收藏。人們都會論道,中國的收藏歷史有多長?有多長,可誰也說不清。美國的收藏歷史有多長?有歷史常識的,誰都能說得清,從1776年至今也不過200多年的歷史。中國人為什么說不清中國的歷史?原因是中國的歷史太悠久,也太文明。毛澤東同志曾經講過,世界上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原子彈,一個是中國的古陶瓷??梢娔墼诠盘沾缮砩系奈幕瘍群呛蔚鹊牟┐缶?。歷史教授面對這個問題,也只能說個模糊話以搪塞學生,自人類有意識的造物之后,人們的收藏行為就產生了。這種收藏行為,主要是指國家收藏。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青銅禮器,都是達官貴人所享用的。秦始皇兵吞六國,把各國的珠光寶器和美女都聚集在他的宮殿內供他享用,同時把天下的兵器收繳在一起,鑄為十二尊銅人,以示他的雄威。這可能是歷史上有明文記載的國家收藏了。其次,才是民間收藏。私人收藏,要算孔子為早了,因為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他的言行舉止都有人記錄。所以,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才有"故所居堂弟子內,后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書"的記載。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收藏熱潮。第一次是宋代晚期,第二次是清朝的康乾盛世,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時期。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民間收藏之風又盛行起來。從過去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向平民延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從事收藏者已有8 000多萬人,從而不斷涌現出新的收藏家和鑒賞家。更令人可喜的是,從過去孤芳自賞,秘不示人,死而殉葬的封閉式向奇珍共欣賞的開放式過渡。目前全國民間藏館有600多家供人欣賞,相互交流,從而有力促進收藏業的發展。同時,民間收藏組織已有200多家,使民間收藏業逐步得到完善。
文物古玩之所以成為人類高雅的精神追求,是由其豐厚的文化內涵和不可限量的經濟價值所決定的。也就是說,比起一般精神產品來,它具有難以估量的經濟價值;比起一般物質產品來,它又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含;比于金銀珠寶,它顯得無比高雅;比之法典經旨,它又顯得可視可觸,親切宜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經之營之,雖富而不庸俗,雖雅而不窮酸,雖文而不玄奧。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結晶,是一項融歷史文化和優美外觀的高雅事業。
文物古玩的特殊性質和地位,決定了人類的文明程度越高,社會的物質財富越豐富,民間收藏之風就越活躍,全民的文物知識的普及和保護文物的意識就會加強。收藏和保護好先哲所創造的光輝燦爛的科技成果和藝術珍品,是我們每一個炎皇子孫的神圣職責和歷史使命。本書就瓷器類作以介紹以饗讀者。
中國陶瓷,源遠流長,早在8 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先后就已經制造和使用陶器了。從商周時期,原始青瓷的發明,到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經歷唐宋的發展,直至明清制瓷業的繁榮,中國制瓷業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單色到多彩,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據考古資料表明,成熟的瓷器出現于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 800多年的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江南瓷業獲得迅速發展的時期,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等地都相繼設立了窯場,分別燒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雖然北方地區制瓷業發展較遲,但在山東、河北等處也發現了青瓷窯址。在晉書《字林》中第一次出現了"瓷"字。同時,贊譽瓷器的詩詞歌賦也出現了。
隋、唐五代的瓷業生產呈現初步繁榮景象。唐代不但窯址之多,還在窯前冠以地名。在陸羽《茶經》一書記載中就有越窯、鼎州窯、婺州窯、岳州窯、壽州窯、洪州窯和邢窯等。北方的白瓷以邢窯成就最高,有"南青北白"之稱。其實北方諸窯也兼燒青、黃、黑、花瓷等。南方長沙窯也發明了釉下彩繪的藝術,這對瓷業是一個貢獻。
宋元時期,是我國瓷器生產取得巨大成就的黃金時代。舉世聞名的六大名窯:柴、汝、官、鈞、哥、定所生產的珍品,為后世視為稀世珍寶。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景德鎮窯也各領風騷。達到了歷史上第一個制瓷的高峰。
明清時期,景德鎮瓷業不斷發展,它匯集了全國制瓷工藝的精華,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瓷器生產,仿古創新,達到了歷史的高峰。產品不僅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還承擔了宮廷御器的生產,成為聞名中外的瓷都。為了便于讀者了解我國制瓷的基本概況,分單色釉瓷、青花釉瓷和彩色釉瓷予以介紹:
一、單色釉瓷
單色釉瓷是指胎外施一種顏色的釉彩的瓷器。是我國制瓷史上出現最早的瓷種。
漢唐瓷器
從歷史角度講,漢代時期,陶瓷很少登大雅之堂。達官貴府崇尚的是青銅器、金銀制品和玉器,絕大多數的陶瓷制品供民間使用。到了唐代越窯青瓷終于登上了宮廷殿堂。朝廷設官窯督造,從此開了歷代官窯之先河。越窯青瓷又叫"秘色瓷"。何謂"秘瓷"是指越窯專為皇室燒造的器物,其釉料配方和燒制工藝"秘而不宣",故謂秘色瓷。
唐代是陶瓷發展的新時期。白瓷首推邢窯,造型有盆、瓶、注壺、尊、缽、盂、托等,部分器皿刻有"盈"字。同時,大江南北名窯四處,如越窯秘色瓷,尤以刻、畫花的作品為上品,為宮廷御用。洪州窯青瓷花紋簡煉、工藝之佳。壽州窯采用印、剔花紋、釉色青褐、黃黑不一。耀州窯始燒黑釉和青釉瓷,其黑釉型罐造型新穎。長沙窯為南方新興窯,燒制的青、黃、褐、綠釉瓷,并采用氧化銅等繪以人物、花鳥、題詩抒情,暢銷海內外。河南魯山窯的花瓷,造型多樣化,以多型號拍鼓為特色。鞏縣窯的紋胎,先在胎上作出各式花飾,以黃綠釉覆面,色彩鮮明。造型枕類較多,制瓷名家有"杜家花枕","裴家花枕"。青白釉的鳳首龍柄壺,貼花工藝如鑲嵌,團花應有盡有,其奇特造型促進了與兩區文化的交流。五代時期,越窯的制瓷工藝更加精湛,造型優美,胎薄體輕,釉色碧翠。以素、印、刻、畫花并用。耀州窯青瓷與之風格相近,但釉色淺淡,別具一格。定窯燒造的白瓷,以輕盈秀麗為時尚,器多為花瓣型,色白中泛黃,呈現出象牙白的質感,??逃?官"或"新官"字樣。
越窯秘色瓷
越窯是中國最古老的瓷窯之一,創燒于東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得到了迅速發展。紹興、上虞、余姚、寧波、奉化、臨海、蕾山、余杭、湖州等地都發現了瓷窯遺址。其造型有:碗、盞、盤、盆、洗、壺、鐘、瓿、香爐、虎子、小盂等日用器,同時出現了谷倉、鬼灶、雞籠、狗圈、豬欄等殉器。到了唐代造型風格突破了以往以圓形為主的單一格局,出現多棱形、仿生形、八棱瓶、蓮花形把碗等造型。其裝飾特點仍以釉色精美取勝,厚薄均勻,如冰似玉。同時出現了畫花、印花、刻花和鏤雕裝飾。正如唐代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所描繪的那樣:"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到了宋代,其裝飾承襲了唐代晚期的風格,刻花、印花和鏤空裝飾十分豐富,如畫花線條簡練,寥寥數筆就將一朵盛開的荷花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給人一種簡潔而生動的美感。
宋代六大名窯
北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王朝,結束了200多年的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經濟發達,商業興盛,科技先進,發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藥三大科技成果,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是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先進大國。
宋太祖趙匡胤執政期間,重視生產,減賦輕徭,崇尚儉樸,以改唐人那種追逐金銀玉器的奢侈豪華之風,皇家御用之器以陶瓷制器為上。上行下效,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以使用陶瓷制品為榮,從而大大推動了陶瓷業的迅猛發展。據《宣德鼎彝譜》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六大名窯產品雖不能囊括兩宋制瓷業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當時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國陶瓷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柴 窯
柴窯,后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鄭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有細紋。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論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殘器碎片,制為絳環玩具,蓋難得而貴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當指柴瓷的天青顏色。與汝窯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綠感,但比之唐、五代幾個窯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顏色。"明如鏡"當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質感,與唐、五代窯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鏡即此。"薄如紙",當是形容器物目測手拿時感到極輕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嘗有極薄者僅達0.15厘米,比作紙,不為過。"聲如磬",指類似古代玉石制的擊打樂器"磬"的音響,但從另面反襯出柴瓷胎質與燒結溫控極好。"足多粗黃土"一談,歷來眾說不一,有待探討。
我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古陶瓷研究專家馮先銘先生在《古陶瓷鑒真》一書中寫道:"文獻中談到景德鎮早期瓷器,大都賦于色質如玉的贊美詞句,如《景德鎮陶錄》對"陶窯"和"霍窯"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時期陶玉和霍仲初運瓷器到關中地區,稱為假玉器,兩人所燒瓷器都進貢到宮廷。三十多年,從景德鎮窯址調查,結合陜西地區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鎮陶錄》上述記載得不到證實,半個世紀前國內外談瓷的人對五代柴窯進行了一番考證。他們以張應文《清秘藏》書中的"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四句描述為依據,考來考去,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只有景德鎮青白瓷。因此迄今"柴窯"也仍然得不到解決。
綜合上述文獻記載,他們所談的"陶窯"、"霍窯"和"柴窯"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兩代文人把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詞與景德鎮宋青白瓷聯系一起,牽強附會演繹出來的。"
柴窯是否存在?我認為柴窯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觀證據的。其理由如下:
1. 柴窯的存在,是有歷史文獻的記載和翔實的介紹。如明代洪武時曹昭的《格古要論·古窯器論》中記載:"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宗柴氏時所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清梁同書的《古窯器考》中記載:"柴窯,后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鄭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清程哲的《窯器說》和清佚名《南窯筆記》對柴窯器都作了介紹。郭葆昌《瓷器概說》對柴窯器介紹道:"柴窯在今河南鄭縣。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窯。"
2. 柴窯的存在,清宮內府曾有收藏的記載。據《清高宗御制詠瓷詩》一書有四首詠柴窯器的:
《詠柴窯碗》
色如海玳瑁,青異《八箋》遺。土性承足在,銅非箝口為。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龍艘落葉斯。
《詠柴窯枕》
《遵生》稱未見,安臥此何來?大輅椎輪溯,春天明鏡開。薦床猶蟹爪,藉席是龍材。古望興遐想,宵衣得好陪。堅貞成秘賞,苦窳漫嫌猜。越器龜蒙詠,方斯倍久哉。
《詠柴窯如意瓷枕》
過雨天青色,《八箋》早注明。睡醒總如意,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
從這幾首詠柴窯器的詩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賞到柴窯器物,他還親自睡過柴窯如意枕。否則,他老先生不會有"睡醒總如意"的感受。據民國趙汝珍《古玩指南》一書中記載:"柴窯傳世極少,故宮中尚可見之。"傳說蔣介石出逃臺灣,把故宮內藏的柴窯器帶走了。
3. 上海博物館和北京近來發現有兩件柴窯器。上海博物館有件產于五代的"白瓷鏤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鎮產品,又非定窯產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專家對此碗認定為五代時產品,為北方瓷,既非定窯產品也非景德鎮產品。
綜上所述,北京、上海專家得出相同結論:一、兩件器物同為五代時產品。二、兩件器物均為五代時精美白瓷。三、同為豆綠色。四、同為黃土胎。五、釉汁很薄。六、聲如磬,從白釉碗上可以聽到。七、從瓷化程度看,同現代瓷沒有差別,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窯可以做到。
綜合分析,上海博物館的"白釉枕"其品質應在當時景德鎮和定窯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證,可以斷定:除柴窯外,不可能有別的窯口能燒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斷定"白釉鏤雕殿宇人物枕"應為柴窯產品。從而解開中國柴窯史的千古之謎。為此,現提供一件精美柴窯碗,供同仁們鑒賞。
汝 窯
汝窯因地處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窯燒造時間較短,產品稀少,據著錄的汝窯器全球不超過百件,主要珍藏在國家博物館內。其器胎質有厚薄之分,質地均很細膩,呈香灰色,故有"香灰胎"之稱。
汝器釉面一般多有開片,常說的蟹爪紋,無紋片的極少,以天青、卵白、粉青為特色,天青為佳,有深淺之分,卵白接近于鴨蛋青,釉面大多失透,粉青以青綠為主調的釉色,青中泛綠,大多透亮,有濃淡之分。
汝窯燒制頗為考究,碗、盤、洗等器皿一般多采用滿釉支燒,支釘痕細小如芝麻狀,俗稱"芝麻釘",個別支釘呈不規則的小圓形。支釘以三、五、六枚,支釘一般緊靠足跟,支釘斷面呈現白色,是硅化形成的。后仿者無法做到這一點。傳世的器型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尊、三足洗、橢圓形水仙盆、十瓣葵花口碗、撇口碗、葵瓣式盞托及各式盤、碟等。個別傳世的汝器底部刻有"奉華"銘文,是為南宋高宗德壽宮的配殿"奉華堂"的用器,另有底部帶"蔡"字的,是為蔡京(徽宗時太師)蔡修(徽宗駙馬)父子的私人用器。有的足底刻有:"甲、乙、丙、丁"等銘。汝窯器是北宋末(宋徽宗)定燒御用品,胎質細,近香灰色,原因是胎泥中含極少銅元素。宋汝器多見魚子紋開片,傳世品中也有個別不開片的。清代唐英仿燒汝瓷使用了仿銅骨無開片汝釉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只天青無片紋水仙盆,是現今存世唯一可見的無紋片的汝窯器。
汝器燒制考究。歷代均有仿制,唯清代所仿汝器,略得宋意,但"香灰胎"這一特征,讓仿者望塵莫及。宋汝器迎光斜視,微現紅色,迄今仿品,很難有亂真之作。
從近代考古與汝瓷工藝角度看,汝瓷的燒造時段大致可分為北宋早期、中期、晚期(金代)及元代。早期汝瓷釉色瑩潤,但少裝飾,造型簡單,為青瓷特征。中期汝瓷則造型多,重裝飾,釉上出現密紋開片。晚期為鼎盛期,摻瑪瑙入釉,產品工藝日益精湛,但燒造時限僅僅有二十年,產量有限,進入南宋已成"近尤難得"之稀物。晚期對峙與金代,由于技藝南流,金人入主中原,汝器順勢而下,僅可燒制簡單一般汝器了。元代起,金、元中原大戰,技藝失傳,所謂汝瓷已成了厚胎青瓷,且受北方游牧生活的習俗影響,此時的汝器,幾乎全部半釉露胎,鑒時不可不察。
汝瓷由北宋創燒后,發展為宮廷御器,到了元代已近尾聲,明代即徹底停燒,歷程300余年,在中華青瓷史上創造了輝煌一頁。
官 窯
官窯就是指朝廷指定的窯場,產品為宮廷用器。宋代的官窯主要是指北宋汴京(開封)官窯,南宋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
官窯器胎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色,也有灰白米黃等色。其中米黃釉色是由器物所置窯位的溫度較低和還原氣氛不夠產生的。官窯胎土淘洗精細,胎質細膩,胎有厚薄之分,因胎的含鐵量高,故器物口沿釉薄處與足端無釉處分別呈現黃褐色和赭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官窯器釉色以青釉為主,其中以粉青最佳,另有淡青、灰青、青綠、米黃等色。釉面一般不太透亮,一部分呈乳濁狀,多有開片,稱為蟹爪紋。從傳世產品看,薄胎釉厚,厚胎釉薄,薄胎厚釉多為小件,其釉往往超過胎的厚度,這是多次施釉的結果。
郊壇下官窯的器型除日用的碗、盤、洗、碟外,還燒有大、中、小各種尺寸的陳設瓷和祭祀用器。其中有仿商周秦漢青銅器和玉器的造型,如貫耳瓶、鬲式爐、盞托、三足尊、出戟尊等。官窯瓷器的圈足總有不規則的感覺。后仿者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器物足端處無釉,用大于圈足的墊餅墊燒,也有用支釘支燒的,但支釘痕的斷面呈灰色,與汝窯支釘的斷面不同。
哥 窯
哥窯的產地和燒造的年代問題至今懸而未決。宋時有章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瓷純粹如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青瓷色淡,故名哥窯。從傳世的哥窯瓷器看有以下特征:
哥窯器的胎色分兩類,一類呈紫黑、鐵黑、深灰、淺灰等色,另一類呈土黃色。前一類胎色的器皿有與官窯器的"紫口鐵足"特征。后一類胎色一般沒有紫口,其足端露胎處呈醬褐色。
哥窯器的釉色呈失透乳濁狀,釉色以灰青為主,也有炒米黃,淺灰青和淺炒米黃色,其中炒米黃的釉層較厚,釉面布滿開片,開片有大小之分?;仪?、淺青的紋片多呈深黑色,炒米黃、淺炒米黃的紋片多由深黑色大開片與褐黃色小開片交織而成,俗稱"金絲鐵線"和"文武片"。
從傳世哥窯的釉面往往有不易覺察的縮釉現象,釉的下緣不大整齊,器表大多光素無紋。個別器底采用墊餅墊燒,足端無釉,器底留有疊燒時留下的支釘痕,支釘斷面露出黑胎。
傳世的哥窯器型以小件器為多,其中以貫耳瓶、魚耳爐、五足洗、渣斗式尊和各式盤、碗為典型,造型古樸,制作精細。器物圈足不太規整,器壁看似平整,用手觸摸,微有高低不平的感覺,圈足端面較為平整,但不寬。
定 窯
定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潤磁村及東西燕山村一帶,曲陽宋代屬定州,故名。
宋金是定窯生產的黃金時期。其產品以白釉為主,兼燒黑釉、綠釉、褐釉,也稱"黑定"、"綠定"和"紫定"。定窯都經過精心淘洗,土細、色白而滋潤。是其他窯場無法比擬的。器物胎壁厚薄均勻,近口沿處尤薄。
定窯的白釉略帶牙黃色,習稱"象牙白",釉面往往有流淌痕,也稱"淚痕"。淚痕始見于五代定窯白瓷上。這種淚痕和牙黃色成為宋金定窯的基本特點。淚痕是施釉時往下流淌的痕跡,大多集中在器物的一側。定窯施釉時坯胎不是晾得很干,所以圈足外常留有手握時指甲的劃痕,淚痕一般在指甲痕的相對處。釉層不厚,釉面勻凈,故胎壁上的修坯痕清晰可見,胎體修削得精細,故有"竹絲刷紋",竹絲刷紋一般多見于器物外壁。這是定窯白瓷的又一與眾不同的特點。
定窯瓷器的燒造工藝各個時期均有不同的特點。唐、五代一般多用墊餅或沙粒墊燒,一直到北宋中期,改為覆燒。這種新工藝主要用于盤碗類器物。燒時器物需倒扣在墊圈上層層向上疊燒,這種覆燒的缺點是,足底滿 而口沿無釉,稱為"芒口"。為克服芒口缺陷,往往采用鑲嵌工藝,用金、銀、銅、鐵等包裝芒口,俗稱"金扣"、"銀扣"等。
定窯白瓷的裝飾特征:唐、五代以素面為主。北宋早期流行畫花、浮雕和模印貼花等。中期興起了印花、刻花,器物內外均有刻花。晚期印花技法達到高峰。金代定窯以印花裝飾為主。此外瓷塑技藝在北宋晚期至金代也達到了較高水平。形態可愛的孩兒枕是其代表作。同時彩繪工藝在這一時期開始流行,主要是紅彩和金彩。
黑定、紫定的裝飾主要以釉色取勝。
黑定,胎體細膩潔白,足端露胎處與烏黑發亮的釉色相映成輝。有里外黑釉和里白外黑兩種。并有少量的印花和金彩裝飾,這種器皿稱為"金裝黑定"。傳世稀少。
定窯器物的底部常有刻銘文的裝飾。多見的是"官"字,官字的款記還見有越窯、耀州窯、遼瓷等器皿上。還有"新官"、"會稽"、"易定"、"尚食局"、"尚藥局"、"食官局正七字"、"五王府"、"高位"等。這些銘文主要表示地名,官府機構和吉祥語等。另有一類銘文是器物進貢后由宮廷玉工后刻的,如"奉華"、"慈福"、"聚秀"、"禁苑"、"德壽"等。
鈞 窯
鈞窯址在河南省禹縣,燒造年代眾說不一。禹縣戰國時為韓都、名陽翟,至北宋、金曾置鈞州,故名。目前在河南禹縣境內已發現宋、金時代的鈞窯址100多處,而且向四周擴展至臨汝、峽縣、新安、鶴壁、安陽、林縣、??h,北至河北的磁縣,山西的渾源以及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形成了一個遍及華北地區的龐大的鈞窯體系。鈞窯有以下特點:
宋鈞目前就傳世出土器物所見有兩種:一種為濁釉,稱暗釉。一種為亮釉,稱玻璃釉。前者為早期產品,后者為晚期產品。一般人認為亮釉鈞器為后仿是誤斷。
北宋鈞窯的胎土淘洗較細,胎色淺灰,釉汁肥厚,晶瑩勻潤,以天藍釉為多見。通過窯變,產生出絢麗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調,其中紅與天藍釉融為一體的"鈞紅"。這類器物,外壁施紅釉,內里則為天藍或月白釉。內外都為紅釉的制品大多為后世仿品。鈞紅釉面上往往呈細小顆粒狀的黑疵斑點,多有蚯蚓走泥紋和細小棕眼,在器物口沿和邊棱凸起釉薄處,呈現米黃色。蚯蚓走泥紋是北宋鈞釉的一大特征。金元鈞瓷已基本不見蚯蚓走泥紋。清代及近現代的仿品常以開片來表現蚯蚓走泥紋。
北宋鈞窯一般多施滿釉,圈足底部刷一層醬褐色釉,俗稱芝麻醬釉。這種芝麻醬釉與器身的乳濁狀天藍釉沒有啥區別,只因圈足處施釉薄,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現淺醬色。洗類器三足局部釉厚處仍泛天藍色,釉層雖薄,但呈色光亮。后世仿品底部刷釉干澀,有斑駁不勻之感。
北宋鈞器的銘文不多見,有銘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宮廷用瓷。銘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數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單數的施鈞紅釉;二、四、六、八、十雙數的施天藍,月白釉。但器底的數字的真正用意是為了標明器物的大小規格,器物越大編號越小,"一"代表器物最大的。鈞窯的銘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時刻上的,然后在銘文上施芝麻醬釉。后世仿品往往在施過釉的胎上刻字,從而露出了馬腳。還有以刻北宋宮廷建筑名的,如"奉華殿"、"養心殿"、"重華宮"、"景陽宮"等,銘文字體的筆畫纖細。
從鈞窯實物看,宋鈞與金鈞均已達到鈞瓷燒制的高峰。今人重宋輕金只是個審美視角問題。金代鈞窯的胎質細膩緊密、燒成后多呈淺灰或米黃色。釉面較滋潤,玻璃光比北宋要強,紅釉不像北宋那樣呈通體融為一色的玫瑰紅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藍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飾紅斑,紅斑的邊緣不清晰,有逐漸暈散的感覺。器物一般多施滿釉,圈足足端處無釉,胎釉交接處不整齊,垂釉很厚,俗稱鼻涕釉。底部不再有芝麻釉,而施與器身相同的色釉,不見蚯蚓走泥紋,多有開片。燒造工藝采用大于圈足的墊餅墊燒,在板沿盤上采用三支釘支燒。由于支釘與器物粘連在一起,燒成后多是敲掉的,故支釘痕較大且高低不平。
元代鈞窯的產量不斷增加,但質量下降。個別精品中其工藝水平卻堪與宋鈞媲美,只是為數不多罷了。鈞瓷起于唐代,北宋達到了鼎盛,而金元時代仿鈞品生產已經達到了宋鈞水平。多數胎質明顯粗松,胎壁較厚,外壁施釉往往不到底,胎釉交接邊沿不整齊,釉面有琮眼氣泡,以天藍月白等色為多見。藍釉紅斑的斑塊邊界線清晰,與金代暈散的斑塊有明顯差別。并流行大型器。碗、盤類底足足端修削呈斜面,底中心凸起,除以釉色取勝外,常有貼花裝飾。
鈞窯的胎、釉屬于瓷胎,大多以灰色胎為主,灰中又分淺、深二種,另外又有灰白色、淡黃色,前者(灰色胎)精細固密,叩之呈金屬聲,此為早期產品?;野咨偷S色胎質較粗松,叩聽其聲近乎瓦,此類多屬晚期產品。鈞瓷有兩種釉,暗釉和亮釉。亮釉鈞器釉質較粗糙,釉層薄,開大小紋片,且釉上多棕眼,內多魚子紋,外部著釉多不到足腳,圈部中心刷圈釉或根本無釉。南宋后至元代,此種鈞器較多見。宋鈞"窯變"特征是出于釉藥中活動性配方,且與窯爐結構關系密切,又有影響鈞瓷成品率的,則是所用燃料,窯裝之稀密,外在因素的寒暑、晴雨、風向、均要窯工們能有應變配合能力。否則,即可出現古人所講的十窯九不成的結局。
宋代六大名窯器物的藝術價值
宋代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藝術是空前絕后的。由于宋代帝王們對瓷器的喜好,極大推動了制瓷的迅猛發展,取得了六大名窯的巨大成就。如果說唐代追求金銀器物的熱烈華貴,而宋代則追求古樸素雅、蘊潤雋永的藝術風尚。無論從宋瓷的釉色、造型、裝飾都給人一種觀賞不盡,回味無窮的藝術感受。在當時已成為風靡世界的藝術珍品。千年之后的今天,六大名窯的器物已成稀世珍寶,價值連城。特別是柴窯器物,連一塊殘片也難覓得。1989年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有幸拍賣一件口徑為20厘米的南宋官窯六棱洗,成交價為2 200萬港幣。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們還沒有完全解讀宋瓷身上的語言,更談不上對話了。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為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不同;二是以花里胡哨的東西為時尚;三是隨波逐流,缺乏真正的藝術審美觀??梢栽O想一下,一套現代化的家具,擺上一件古樸典雅的宋瓷,那其中的韻味和素雅,是何等妙哉美哉。我堅信,宋瓷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終有一天會被眾人所認識的。
宋元南北的青瓷窯場
自商代以來,青瓷便成為中國瓷器的主要產品。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生產,逐步產生了一批名窯,即耀州窯系、磁州窯系、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
耀州窯系
耀州窯位于陜西銅川市黃堡鎮一帶,創燒于唐代,以燒制黑、白釉瓷為主。兼燒青釉、茶葉末釉、黃褐釉等。北宋是耀州燒制青瓷的鼎盛時期,其胎色為灰褐色,青釉光潤肥厚,釉色青綠,微帶黃褐色,俗稱"姜黃色",是耀州窯青瓷釉色最大特點。其器型豐富,有盤、碗、瓶、壺、爐、罐、燈、枕、盒、執壺等。獨具特色器型,如小口,短頸,豐肩,通體刻畫纏枝花卉的梅瓶、鳳首提梁、獅子流、通體刻畫纏枝蓮花倒流壺等。其裝飾以刻花印花為主,也有剔花、畫花等??袒ㄒ曰ɑ転橹?,刀法熟練,刀鋒圓活,犀利有力、主次分明。剔花刀法也很剛勁清爽,富有立體感。印花盛于北宋中期以后。一般施于碗、盤、盞、洗等圓器的內壁,印得規整清晰,布局嚴整對稱。常見的圖案有嬰戲紋、鳳穿牡丹、飛鶴、菊花、蓮花等。有一種被稱為"把蓮"的,是以荷葉、蓮花、蓮蓬、茨菇葉為一把系在一起的。有的碗內印一把,二把,還有多至三把的,并印有"三把蓮"字樣。凡貢奉北宋宮廷的瓷器,往往刻印有龍鳳紋樣??傊?,北宋耀州窯青瓷,是以略帶姜黃色的肥厚翠綠青釉,薄胎,刻、印花精美為主要特征。
北宋之前的越州窯產品已臻成熟,其影響之大,在北宋汝、鈞官窯甚至龍泉窯產品上都可見到其身影。近代的專家甚至提出了耀州窯與五代著名柴窯的"血緣"關系說法,從現代收藏鑒定角度看,當是我們窯瓷考古家和愛好者一個新課題。
磁州窯系
磁州窯系是我國北方一個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民窯體系。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以河北磁縣境內的磁州窯為主。瓷器的主要特征為:風格粗獷豪放,線條簡潔明快。造型立足于生活實用,大方樸素,堅固耐用,鄉土氣息濃厚。主要器型有瓶、甕、罐、壺、盆、碗、盤、妝盒、枕、燈、香爐和各種動物玩具等。其胎體大都厚重粗糙。器物表面施有化妝土,再施用透明釉。
磁州窯瓷器的裝飾為:白地黑彩,白地畫花,珍珠地畫花,白地剔花,綠地黑彩和孔雀綠地黑彩,白地紅綠彩等。白釉肥厚瑩潤,純白如牛奶,有一種粉質感。白地黑彩是主要裝飾手法,即在上述白色化妝土的瓷胎上以黑彩繪出圖案,罩以白色透明釉燒造,呈現出水墨畫效果。
元代磁州窯在宋金的基礎上繼續燒造。但風格有了很大變化,由白地剔花和釉上紅綠彩向白地黑花為主過渡。造型碩大、渾圓、厚重。圖案以云鳳、云龍、云雁為多見,也有詩文佳句。枕類制品底部有"張家造"、"古相張家造"等作坊的戳印記。
吉州窯系
宋代,北方以民燒磁州窯著稱。其產品在重墨似膝的重彩白地(有化妝土)胎上繪各種圖案,影響北方諸多窯口。南方吉州窯則以深褐、醬紅類暖色在淺米黃胎上燒造獨具特色釉下彩瓷。其繪瓷技法多樣,大多取材于民間民俗紋飾,流傳至今。如荷蓮鴛鴦、瑞鹿銜草、蘆雁、月下梅、山茶等。且善用開光手法繪制如意、八卦、迥紋、色彩很強,如黑地白花、白地褐彩、剔刻格調,清雅明快。
其作品以典型的鹿紋為主,鹿的騰躍之態生動可愛。鹿紋早見于漢代漆、銅器上,古為流行圖案。古鹿、祿音相諧,取其吉祥。
鴛鴦紋多為開光,曲干伏葉,池面浮萍,荷陰下鴛鴦戲水,前后顧盼,一派江南風情,意寓男女恩愛。
蘆雁紋器屬吉州窯少數品種,口銜蘆枝栩栩如生的飛雁,多是信手揮就。雁是守信祥禽,定期往返且不畏風寒,宋人視為力量、誠實象征。黑地剔白梅紋為吉州窯常見題材,梅紋多數無根折枝梅,黑白分明,花心點褐彩,妙趣橫生。有的與海月、竹枝組繪,其中露胎色彩勾畫處,使觀者油生開朗之概,廖廖數筆敲開黑釉的沉悶氣氛。
吉州窯的釉下彩繪,對以后的青花、釉里紅瓷有極大的影響。這一點在中國窯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迄今傳世吉州窯的彩繪瓷贏得了國內外窯瓷界高度贊譽。古人用含鐵化合物著色,在素胎上直接繪圖,再上釉燒熔,其色澤為清,鮮艷明目傳之當今,誠為千古不朽的藝術佳品。
宋代吉州窯胎質輕松,呈淡褐米黃色,一般手感較輕。近年市場可見仿品,細心觀察,其圖案有形無神。收藏、愛好者應學習把握其特征,才能避免誤斷。
建 窯
建窯在今福建建陽縣,故名。晚唐、五代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和青瓷。建窯以宋代盛產的黑釉瓷器而聞名,特別是供飲茶用的"兔毫盞"為貴。因宋人喜歡斗茶,碾制的茶餅,經水沖泡泛現一種白色茶沫與黑色茶盞相映成趣,此乃一樂。為此黑釉茶盞特受時人歡迎,北宋后期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以后停燒。其黑釉茶盞的特征是:
1.胎體厚重堅致,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因釉色細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稱"兔毫盞",按其釉色又叫"金盞"、"銀盞"和"藍盞"。"藍盞"更為可貴。在高倍放大鏡下,可見其釉面開細小蟬羽紋,點綴著雪花片的金星、銀星和紅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現著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以至消失,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著金紅色的光點,盛滿水其金紅色光點在水中跳躍,其妙無窮。
3.建窯器物以碗盞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底為淺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王戔 "、"供御"銘文,為朝廷貢品。
龍泉窯系
龍泉窯在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村、大窯一帶。北宋時已具規模,產品胎色灰白、胎質稍粗、器壁勻厚。其釉屬石灰釉,燒時容易流淌,釉層薄而透明。釉色青中泛黃,裝飾以刻花為主,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流行波浪、蕉葉、團花、方紋等。足底往往不施釉,多采用墊燒,產品以碗、盤、壺、罐、盆等。
南宋是龍泉青瓷發展的鼎盛時期。已使用石灰堿釉,其黏度較大,燒時不易流動,可多次施釉素燒,而形成的厚釉。晶瑩潤厚的粉青、梅子青具有青玉般的光澤和翡翠般的美麗。
元代龍泉窯的胎色,大多白中泛青,質地細膩堅硬,瓷化程度高,部分呈深灰色。一不像北宋那種呈透亮的閃青泛黃色。二不像南宋的粉青、梅子青那樣呈失透的碧玉色。而以釉層薄,略光亮的粉青為多。除粉青外,還有青灰、青褐、黃褐等。少數灰色胎上施米黃、青灰、黑褐色,部分釉面類似哥窯的開片。
元代龍泉窯在裝飾上有所突破,出現了許多新技法,如剔、刻、畫、堆塑等,還流行印花、貼花和加彩工藝?;y布滿全器,以八寶、八仙、神仙、蝴蝶、鳳、鳥、八吉祥、纏枝四季花卉等圖案。
景德鎮窯系
景德鎮發現最早的瓷窯是五代的湖田、石虎灣等窯,主要燒制青瓷和白瓷。北宋時又燒制出色質如玉的青白釉瓷器。
宋代景德鎮窯瓷胎呈灰白色,質地堅硬、胎體勻薄,碗、盤類器胎壁可光照見影。大多為青白中微帶黃的色調。北宋晚期和南宋制品釉色多白中閃青,釉面透明度強,釉層氣泡大而疏,聚釉處呈水綠色,釉薄處泛白。南宋晚期制品呈色略顯青,釉面也不如早期制品那樣清澈透亮。
北宋早期碗、盤類器主要采用匣缽單件仰燒工藝而成,器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因此圈足底部留下了一周黑褐色斑痕,圈足較高且小。北宋中期興起覆燒工藝。為了克服因覆燒造成的"芒口"。朝廷用器往往用金、銀、銅、鐵等金屬將"芒口"鑲嵌起來。
北宋早期的器物大多光素無紋。只有少數碗有下凹的印記,內有草率的花紋或:"茶"、"酒"、"詹"等字樣。此時盛行的刻花多采用一邊深一邊淺,寬細組合的所謂"半刀法",內鋪以篦點紋,形成了景德鎮窯刻畫花裝飾的風格。北宋晚期至南宋,刻花和印花并存,以印花為主,紋樣有牡丹、菊花、飛鳳、蓮荷、孩童攀花、水波、雙魚、一束蓮、人物等。瓷盒器物上還常見如:"段家合子記"、"吳家合子記"、"許家合子記"及"徐"、"程"、"朱"等姓氏。
北宋前期器物造型比較簡單。有碗、盤、瓶、罐、洗、六管瓶等。中期以后器物造型增多。除傳統器物外,出現了注子溫碗、各式爐、茶托、茶盞、枕、觀音像等。前期器物底部較厚,后期底部略薄。
元代景德鎮青白釉瓷采用瓷面加高嶺土"二元配方"法而成,胎中氧化鋁增多,器物變形減少。釉色顯青,釉面滋潤,但不如宋代的清澈透亮。器物采用匣缽裝燒、墊餅正燒法。為了模仿宋代的"芒口",部分器物在口沿特留有一周較寬澀邊。有的用醬色釉涂刷,俗稱"醬釉口"。
元代景德鎮青白瓷不僅繼承了前朝的刻花和印花,而且還盛行褐彩斑點,貼花和堆貼串珠紋。典型的圖案有花卉、蓮瓣和用串珠表現的如意云頭以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祥語。
二、青花釉瓷
青花瓷,是指運用鈷料進行繪畫裝飾的釉下彩瓷器。它的制作過程是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后上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
唐代青花瓷
唐代青花瓷。近年來學術界專家們對唐代青花瓷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認為唐代青花瓷是在鞏縣窯白瓷的基礎上采用了釉下彩繪的方法生產出來的新品種。從所發掘的青花瓷片看,胎質器物分別是碗、盤、壺、枕等。碗口為圓口玉壁和花瓣口玉壁底。而玉壁形寬圈足類的器物在唐代墓葬和窯址出土物中常有發現,并列為鑒定中唐時期青花瓷器的典型器物?;ò昕谟癖诘淄?,從造型特征和制作工藝看,是晚唐時期的產品。器物的胎質都較粗松厚重,胎色灰白,或白中泛黃,胎土中含有極細的灰、黃、黑色小砂粒,胎中因此形成較為明顯的小氣孔。
各類器物胎釉之間均施一層化妝土,釉色為白中帶灰或白中泛黃,有的瓷片呈乳白色,大多數瓷片釉表面可見冰裂紋。器物內外及底心部均施釉,圈足部無釉,圈足分為玉壁形寬圈足和玉壁形窄圈足兩種形式。
青花紋飾大多數發色鮮艷,個別器物發色淺淡,青花紋飾均有暈散現象,青花料中可見明顯結晶斑點,結晶處呈色更顯濃艷。從實物中可以看出時代越早,紋飾越簡單,晚期紋飾趨于繁縟。
宋代青花器。從浙江龍泉縣金沙塔出土的三件碗的十三片青花瓷,由于有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塔磚拌出。因此可確定這批青花瓷,是北宋的器物。北宋青花瓷胎與北宋龍泉金村碗殘器和南宋龍泉窯黃釉洗殘器瓷胎很接近,且與龍泉縣石層,毛家山,沆底和木貸口地區的瓷石組成也很接近,從而證明金沙塔基出土的青花瓷,大多是北宋時期浙江生產的。
宋代青花,從金沙塔出土的青花瓷片和近年來大運河清理出來的大量瓷片看,其胎質疏松,多灰白胎,較粗糙,其釉色呈青白或青灰色,青花色澤藍中帶黑灰或褐色?;y裝飾比較簡單草率,青花料為鈷藍,產地也在浙江。
元代青花瓷
元代是我國境內蒙古族建立的政權,自世祖忽必烈定國號的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是我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一個王朝,為促進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到了元代中葉青花瓷器已燒制成功,這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元代青花之所以能夠燒制成功,一是它利用了燒制影青瓷薄胎青白釉的基礎;二是受吉州窯燒制釉下彩技法的影響;三是借鑒了名窯燒制青花釉下彩的經驗;四是由于戰亂使北方瓷匠藝人南遷,云集景德鎮為元代青花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元代青花瓷多以蓋罐、梅瓶、玉壺春瓶、執壺、盤、碗、高足杯為常見。一般有高大厚重的特點。器物胎質雜質較多、胎面上有黑褐色鐵質斑點,并在底足口邊和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胎上還有明顯的粗糙輪痕,器底粗糙,不太規整,有時還粘有窯渣和釉斑。早期底部不施釉,晚期底部多施釉,底足內壁往往成自上而下向外斜撇的形式。碗、缽、罐、瓶、盤之類都是削足處理,具有明顯的元代特征。大件器物接口旋削不細致,有明顯的接痕,瓶罐一般為兩節或三節,用手撫摩多凹凸不平,坯體厚重。特別是碗底作雞心底內尖外圓,整個元代都有這種特征。
元青花釉面可分為三種:一是元代早中期青花,使用國產青料為影青釉,又叫青白釉。國產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黃,釉層光澤較強或亞光木訥,除燒制技術不高外,與釉層中釉灰比例較高有關。二是從至正年間開始使用進口青料,為白釉,釉面白中含青,積釉處水綠色,具有恰到好處的透明度,光亮度,這種色澤能更好地襯托出青花的表現力。三是元末青花又開始使用國產青料,釉層乳濁,為卵白釉。
元青花呈色可分為三種:一是青翠,二是青中泛紫,三是青中偏灰。釉色灰暗者居多。這種釉色的差別與用料有關。
一種為進口青料。又稱蘇泥勃青、蘇麻瀝青。這種青料是一種低錳高鐵的鈷料,有如下特征:一是呈鮮麗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幽雅的紫羅蘭色。二是有濃淡色階,勾勒線條較深,填色青料較淺。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或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并亞光。三是青料較細勻,線條邊緣稍有暈化。有些呈色濃重,有放射狀流散;見藍黑色結晶點或結晶線,應為青料顆粒較粗所致。
一種為國產青料。這種青料主要產江西、浙江、云南、甘肅等地,其成分為高錳低鐵高鋁,呈色為藍灰或藍黑,有濃淡色階。青料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釉面下凹并亞光。
元代青花在黑色濃聚處閃爍如鉛的斑塊,俗稱為"錫光"。如迎光側視這種"錫光"上浮與周圍青色同在一層。
元代青花器型豐富多樣。大件器有梅瓶,小口外撇,短頸豐肩,與宋代梅瓶相比,元代青花梅瓶口部加高,口沿平坦,肩部豐滿些。玉壺春瓶,多襲宋制、敞口、口內有裝飾,頸部瘦長,頸以下漸廣,至近底處內收,腹呈橢圓狀,圈足微外撇,多不帶耳。還有一種玉壺春瓶頸短而粗,腹部肥大為元末產品。小件器以高足杯、碗、盤、小執壺、水注、鳥食罐等制品。
元代青花器的裝飾。元代青花以描繪為主,整個布局緊密,層次較多,主題突出,密而不亂。瓶罐一般自口沿、頸部、肩部、胸、腹部到脛部足部;盤內壁一般自口沿內壁到盤內底邊和盤心,用弦紋劃分五至九層和三至六層寬窄不同的裝飾帶。圖案題材豐富多樣,花卉翎毛、飛禽瑞獸、龍、鳳、祥、麟、寒中三友、鯉魚戲蓮等。人物裝飾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周亞夫細柳營、蒙括將軍、昭君出塞、三顧茅廬、桃園結義、高士圖、八仙等。此外還吸收一些外來因素,如八思巴文圖案,西番蓮紋等,源于游牧部落和西域文化。象耳瓶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與佛教流傳有關。把它們都融化在元瓷的裝飾上,卻顯得協調大方。所繪松樹的松針大多密茂成團。竹葉寬而向下,無反側面。梅花有開有合,菊花花心呈網格紋,細方格紋,多單層瓣。山石一般不填滿色,留有空白邊。浪花多半是一圈向左一圈向右,背道而馳,浪頭呈姜芽狀,多無浪花,漩渦較大。元代青花瓷畫人物的極為少見,也少有滿器畫山水的。人物著色多用豎筆上下渲染。有的留出空白花紋。有的則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龍紋以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無發或疏發為常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元代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
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品種,是一種以氧化銅為彩料在成型的胎體上繪畫紋樣。施透明釉后經過高溫爐中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繪品種。青花釉里紅是在青花和釉里紅燒造的基礎上制成的,這種在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銅和鈷彩繪的工藝,對明、清彩瓷的燒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青花和釉里紅在燒造過程中對所需要氣氛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在元代尚未完全掌握這種燒制技術,要使兩種色澤都達到鮮麗程度相當困難。元代青花釉里紅傳世極少。
明代青花瓷
明代從朱元璋1328年奪得天下到1644年朱由檢吊死在煤山的小樹上,歷時277年,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也是繼唐宋之后中國制瓷業的第三個歷史高潮。明代永樂和宣德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創造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居明代之冠。按整個歷史階段可分早期(洪武、永樂、宣德),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歷)三個時期。早期使用進口蘇麻瀝青,中期主要使用國產平等青,晚期大多使用進口回青料。三個時期的青花呈色,可以從中找出它們的各自特征。
明代早期
洪武青花瓷造型仍帶有較多的元代造型的碩大雄健,古樸渾厚的遺風。有的制作粗糙,胎質較粗,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未燒透的孔隙。胎色有的呈米灰色。官窯瓷多為潔白細膩。瓶罐都是節裝。器物露胎處呈白色或火石紅色。大件器物砂底上還出現小塊鐵斑痕。
洪武青花瓷的釉色帶有濃郁的影青味,卵白釉、釉厚渾濁,出現開片,釉的密度松。瓶罐內壁施釉,但施釉不勻,有旋坯痕,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明顯。大型器多為砂底。碗類器物的底部常刷有一層赭紅色漿料,刷痕明顯。這種赭紅色漿料多施于無釉砂底,也有施于底釉之上的。
明永樂、宣德時期是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所用的青花料,仍是中東地區進口的蘇麻瀝青,青花色澤深淺有致,濃處往往出現黑疵斑點,在細膩潔白的胎色襯托下,顯得尤為精美。需要指出的,這種黑斑,迎光側視,陷在四周青花的下面。
永樂青花在總體風格上與宣德青花一樣,但在具體特征上還是有區別的。主要表現為胎質較宣德有所變輕,青花呈色沒多大區別。
在裝飾繪畫上,永樂和宣德一樣,都是用水筆渲染填色,在紋樣上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觸痕。其中永樂以花卉、瓜果、龍鳳和花鳥人物為典型。宣德以松、竹、梅、人物故事、波浪海獸、獅子滾繡球等。宣德時龍的形象較以前變粗,下頜突出,神態兇猛,龍爪為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爪尖成帶圓圈狀。海水云龍在宣德用得最多。
器物造型上永樂、宣德青花瓷,創燒了許多新的器型,如大型的天球瓶、扁壺、抱月瓶、葫蘆形扁瓶、花澆、竹節把壺、多系把壺和蓋罐等。其中永樂壓手杯制作精巧,沙足滑底,杯口沿內側有兩道圈線,內心有雙獅繡球紋、鴛鴦紋、花心紋,紋中題寫"永樂年制"篆字款。
明代中期
明代中期的正統、景泰、天順。三十年來由于社會動亂,災荒連年,景德鎮制瓷業受到了很大沖擊,在明瓷史上稱為"黑暗期"或"空白期"。
正統至天順的青花器,一般無款,無法了解這一時期官窯青花瓷器的詳情。這一時期大多為民窯產品。器物制作粗糙,紋樣繪畫不夠精細,以纏枝和折枝花草紋為多見。另有琴棋書畫、樓臺亭閣、人物故事等。人物的鼻子多尖角突出,柳樹枝條猶如斷續的雨點,線條古樸,畫面寫意。造型以罐、執壺、碗、盤、瓶類器。碗盤類底足多呈內斂狀,瓶罐底足較淺,帶有褐色鐵銹斑痕,其中碗、盤類器底有跳刀痕。
成化青花,大件少,小件多。主要有盤、碗、高足碗、香薰、梅瓶、罐盆等。盤為圈足和臥足兩種,圈足不高,臥足較淺,均有塌底現象。罐身多數較扁,接口痕跡不大明顯,其罐蓋多為平頂蓋,同時罐一般都蓋在肩部,而不露口際,這是典型的天字罐造型。
成化青花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澤。但民窯青花的胎質較重。露胎無釉的底足,有較多的黃褐色和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有的底足像涂了豬油似的,俗稱"豬油白",撫之有玉的感覺。
成化青花釉面以細潤著稱,釉面"肥白潤"看上去比較含蓄,有云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釉色有兩種,一是偏青色,二是偏白色。民窯青花釉面較薄,細白滋潤。也有白色泛灰青的。
成化青花的裝飾紋有云龍、行龍、飛翼龍、團龍、夔龍、花間龍、蓮池龍等,還有松、竹、梅、梵文、八吉祥、十字杵、庭院嬰戲圖等。所畫小孩兒后腦較大,不成比例,衣服只用一種色來表現,仿佛人物只穿一件衣服,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龍身較細,龍眼平視,像戴眼鏡似的,長頸,似歪斜狀,花式龍嘴唇上翹,宛如象鼻,龍嘴常咬一枝蓮花,龍身有飛翼。
常見弘治青花山水人物小碗,斂口豐肩,醬釉口沿,遠巒近山,青花濃淡,層面豐富,白瓷胎,足端露胎處潔白細膩,足底滿釉。
弘治青花,從器型、胎釉、裝飾等方面看,都是成化風格的延續。弘治瓷器較少,器型以碗、盤類小件器為多見,形制規整精美,盤底下凹明顯,器足較成化略矮。
正德青花器物造型,除了傳統的瓶、罐、盤、碗之外,還出現了插屏、出戟花觚、繡墩和文房用具等。胎體較成化、弘治厚重。釉質肥厚細潤,釉面光亮瑩澈,有氣泡,圈足底部的釉色白中泛青,尤為光亮。紋樣采用雙勾填色,大筆平涂渲染,畫面無筆觸痕,構圖較滿。盤底微下凹,圈足足端修切平齊,但也有呈圓弧狀的,足端內斂,部分器物有跳刀痕。正德晚期開始采用回青料著色,這種青料含有一定量的錳,故藍色濃翠而略泛紫紅色,釉內氣泡密集。
明代晚期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的青花瓷器生產又迎來了高潮。但器物的胎釉、造型等質量呈明顯下降趨勢。由于用料不同,青花呈色也不盡相同。
嘉靖青花器的造型多樣。如葫蘆瓶是嘉靖一代典型器物。曾見一種礬紅描金鶴紋葫蘆瓶,紋飾分二節,繪有葦、荷、秋風勁草、數只白鶴作舞狀,一派昂然生機,瓶底露胎窯紅中有青白臍圓釉,楷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款,是嘉靖時瓶類代表作。出戟花觚、葵瓣洗、串玲盒、爵杯、瓷板、碗、盤、高足碗、玉壺春瓶、梅瓶等各類日用器皿。胎質遠不如明代早中期,變得粗糙,胎體厚重,底足有跳刀痕和粘砂現象,露胎處火石紅色濃重。圓器多有翹棱,夾扁,并伴隨底心下凹和塌底。民窯更顯突出。大多不注重修胎,瓶、罐接口明顯,有二、三、四節,瓶開始出現活環。
嘉靖青花色澤,呈現一種藍中微泛紅紫的濃重鮮艷的色調。
嘉靖青花裝飾題材多種多樣。反映宗教意識的紋樣,如鐵拐李煉丹、八仙朝圣、云鶴、松鶴鹿、萬壽藤、飛鳳穿花、鯉魚跳水、竹林七賢、松下讀書老人等。此時的龍紋,還是豬嘴龍,少數龍嘴大張,同時還出現了正面龍。鳳紋頸部毛畫成一撮一撮的。
隆慶青花,因時間短,完全承襲嘉靖風格。釉色呈藍中泛紫色調,色澤穩定,濃重艷麗是明代晚期最佳呈色。底足處理粗糙,有跳刀粘砂現象,露胎處火石紅色濃重。
萬歷青花瓷生產已經逐漸走向衰退,制作粗糙,胎土淘洗不精,胎體厚重,器物易變形、窯裂。器型豐富多樣,各種形式的日常用品和文房用具都有青花制品。特別是制作大件器物之風特別盛行,如大龍缸,大花觚,葫蘆瓶,坐墩,蒜頭瓶,大罐之類。
常見的青花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龍缸,大花觚,葫蘆瓶,坐墩,蒜頭瓶,大罐之類。
常見的青花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為平底或淺寬圈足,底部中心落款處常略微凹陷,中心處施釉如臍。盤、碗之類,足徑較闊,底部多施釉,無釉的砂底,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跳刀痕和火石紅。官窯圈足處理多滾圓,民窯多斜削。
萬歷青花瓷釉色,前期釉面白中閃青,膩潤光亮。后期多為灰青色,釉質較薄。
萬歷青花裝飾有鏤空、鏤雕、開光、暗刻等。繪畫風格繁縟密麻,幼稚滯拙。晚期繪畫更不講究,布局繁亂,比例失調,富于夸張,出現了中國畫風的抽象藝術,如人物、山水、花鳥、禽獸、魚蟲、博古等。
天啟崇禎年間,內憂外患,官窯青花瓷業更為蕭條冷落。民窯生產步入了發展的時期。產品除朝廷所需外,大多銷往國外市場。
天啟青花器胎體,大件粗糙,小件比較精細,并有萬歷遺風。釉質稀薄,白中微閃青,個別厚釉的,光潔度強。底足面施釉較多。盤、碗底部大多粘有"窯砂",有放射狀刷紋,有的既有放射紋,也有螺旋式紋。
崇禎青花瓷器的特征與天啟制品基本相同。但青花色澤有較大變化。釉面稀薄,色澤光亮肥潤,白膩而微泛青,亦有釉色瑩白,開細紋片或陰黃"漿胎"開片。
這一時期,無論是釉底,砂底幾乎都有挖足旋坯螺旋紋和放射狀"跳刀"痕跡,大部分器底有粘砂。在紋飾畫法上多雙勾混水,亦有細致的淡描青花,線條草逸酣暢,填色往往越出輪廓線,具有中國畫大寫意的豪放風格。
明代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
明代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在元代基礎上繼續燒造,已較熟練地掌握釉里紅的燒制技術。其制品青花呈色鮮亮,釉里紅濃重暈散,兩色相互映襯,尤為絢麗。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的燒制成功,標志著明代釉下彩繪瓷器已步入繁榮昌盛的年代。明代中期以后,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的燒制逐步趨于衰落。
清代青花瓷
清代從福臨公元1644年正式改年號為"順治"到溥儀1912年2月12日頒布《退位詔書》,歷時267年,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也是中國瓷器在胎骨、瓷釉、色彩、造型以及紋飾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時期。從順治、康熙發展到雍正、乾隆時期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特別是康熙青花瓷器成就最大,其造型多樣,工藝精細,色調青翠欲滴,榮有"翠毛藍"、"寶石藍"和"青花五彩"之譽,為清代之冠。雍正、乾隆在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燒制上達到了清代的最高水平。從嘉慶開始,由盛至衰,跌入了低谷。
清代早期
順治青花瓷器是一個轉變期,一方面繼承了明末制瓷的特征,另一方面在用料和繪畫裝飾有所發展,為康熙青花瓷制作奠定了基礎。
順治中晚期,開始用回青料,色澤鮮艷,青翠欲滴,可分層次。繪畫技巧,一改過去青花紋飾單線平涂,而采用勾、涂、皴、擦等多種技法,逐漸擺脫了明末粗獷的畫風。常見的圖案有山水人物、山石叢林、洞石蕉葉,祥龍騰云,山水畫富有"四王"筆意。
康熙青花瓷器成就最大,造型豐富多樣,工藝精巧,色調青翠欲滴,有青花五彩之稱。常見以碗、盤、瓶、尊、香爐和文房用具等。民窯器型豐富,以大件為多,如大方瓶、觀音瓶、花觚、鳳尾尊、棒槌瓶等。
康熙青花器胎質堅硬精細,雜質少,含鐵非常少,精白細潤,密度大,比較沉重。還有一種漿胎瓷器,由于淘煉過細,結果變得粗松不堅密,分量較輕,這種如粉的胎質,易于吸收青花色料,致使紋飾更加細膩,有的成為難得精品??滴踉缙谇嗷ㄆ鞯牡鬃忝嬗屑毿喜?,圈足著地處是兩面斜削的尖狀;中晚期則大量旋削為圓潤的泥鰍背狀。民窯器底隱現跳刀痕。方瓶多是較寬的砂底,四方圈足,中心方形凹處有釉,除特別細的釉器外,多數足底留有麻布紋痕。
康熙青花釉色以青翠明快,色澤濃艷,層次分明的色澤為主流。前期青花呈色是灰藍或黑藍,多少帶有明代遺風。中、后期用石子青或"珠明料",呈色鮮麗明快,釉面色潤以粉白色為主,能燒出一種"翠毛藍"、"寶石藍"的青花瓷。
康熙青花的裝飾以山水、人物、花卉、禽獸、博古圖、錦地百花、月景圖畫、書法等。所繪人物、山水,多仿宋、元、明和當代畫家筆意,山水似王石谷,人物似陳老蓮。所繪龍頭較大,龍身短而粗笨,須發怒張,額上往往寫有"王"字,龍鱗呈"八"字。官窯為五爪龍,民窯為四爪龍。
雍正青花瓷以精細著稱,瓷質瑩潔,器型雋秀,典雅優美,釉色齊備,比例協調,外形素有線條之美。器型大致分兩類,一類完全仿明代制器,以仿宣德器為佳。另一類具有永樂宣德點染暈散的特征。造型有梅瓶、花瓶、天球瓶、棒槌瓶、背壺瓶、胡蘆瓶、玉壺春瓶、鳳尾尊、三羊尊、將軍罐、魚缸和文房用具等。
雍正青花釉色有厚薄之分,白色或青白色,常見閃青的白釉,仿成化青花的釉面多為粉白細釉。有的追求宣德青花的效果,而呈現橘皮紋,積釉較厚,俗稱"唾沫釉"。
乾隆時期是清代制瓷業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社會的繁榮昌盛和乾隆皇帝的愛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出現了一批造型獨特新穎的作品,如交泰瓶、轉心瓶、洗口蓋碗、貫耳投壺、八方貫耳扁腹尊、 壺等。青花器底一般為砂底,足脊滾圓,有的涂以黃色或黑色釉。
乾隆青花釉面滋潤恬靜,白中微閃青或較白。但青白度深淺不一,釉面肥腴而堅致。初期青花色調呈色不穩,暈散嚴重。中期有一類青花藍中泛黑,紋飾層次不清。晚期青花色澤稍顯青灰或藍中微閃紫色,甚至有的模糊不清,無立體感。
清代中期
清代嘉慶、道光、咸豐三朝青花,在總體水平上開始下滑,出現了逐漸衰退的趨勢。嘉慶青花呈色藍中微泛黑灰色,部分青花器出現暗淡漂浮現象。但堆粉青花施粉比較厚白,立體感強。器型以高足杯、碗、盤、 、瓶、天球瓶、將軍罐、茶壺、瓷板和文房用具等。
嘉慶青花器的胎體與乾隆相比變化不大明顯,到了后期,胎體變得粗糙,胎骨的潔白程度也差一些。
嘉慶青花的裝飾除乾隆流行的纏枝花、云龍、八吉祥等紋樣外,還有山水、花蝶、鹿鶴、梧桐等。嘉慶器物的人物多為雙眼皮。
道光青花器造型風格較明顯,早期仍為嘉慶風格,爾后由規整趨向笨拙,晚期更為突出。青花器型有盆、民窯尤為突出。
道光青花釉面呈青白或潔白色。釉質肥厚疏松,胎釉結合不夠緊密,施釉不勻,有水波紋樣折皺。
道光青花器裝飾,官窯以圖案畫為主。民窯以寫意畫為主。所繪人物線條纖細,有形無神,多為單眼皮。過去不見的斗雞、戲狗、鴿子、鸚鵡等圖案在官、民窯器物上都有所表現。所繪的龍為尖頭細身狀,沒有神韻。
咸豐青花器絕大多數都比較粗糙,造型更為厚重笨拙,胎體粗松。咸豐青花釉面呈黑灰或淡青的藍色,有漂浮感,釉面較薄且不夠平整。
清代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
清代已開始恢復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的生產。到康熙時,不僅完全掌握了燒制技術,而釉里紅呈色超過了明代永宣時代的水平。燒制的器型較多,如碗、盤、洗、杯、梅瓶、大缸、蘋果尊等大小器型。清代中期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制作已跌入低谷。不僅器物少,而且質量差。
三、彩色釉瓷
彩色釉瓷從制作工藝上主要有釉下彩、釉上彩和釉上釉下相結合的彩繪。大致可分為青花五彩、釉上五彩,斗彩、素三彩、雜釉彩等。
明代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品種最早見于宣德期。正統、天順、景泰三朝的青花五彩目前尚處于空白期。正德青花五彩傳世極少。嘉靖青花五彩瓷器生產規模之大,產品之多,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處于高峰時期。各種器型無所不有。裝飾紋樣題材豐富。其中反映道教思想的八卦、八仙、云鶴、靈芝等為多見。青花用回青料著底色,藍中泛紫紅,與紅、綠、黃、紫、孔雀綠等多種色料,組合一塊,鮮艷奪目。
隆慶萬歷是明代青花五彩瓷器生產繁榮昌盛時期,數量之多,質量之精湛,工藝高超。器型較嘉靖更為豐富,如瓶、罐、尊、提梁壺、蓋盒和文房用具等。裝飾除彩繪外,還輔以鏤空、開光、堆貼等。反映道教思想的仙人騎鶴、百鹿百壽等圖案更為流行。以紅、綠、藍為主,輔以黃、紫、褐等色,有濃翠紅艷之感。天啟、崇禎的青花五彩瓷器生產已逐步衰落,一部分制品承襲傳統風格,另一部分器物為了外銷需要而生產,但造型考究,紋飾工藝精細,色調明快。
明代釉上五彩
釉上五彩,是指在已燒成的白釉瓷器上用多種彩料繪畫紋樣,再經過低溫二次燒成的品種。
明代釉上五彩以弘治期為早。正德釉上五彩器物傳世甚少。嘉靖是釉上五彩生產的興盛期。表現在色彩運用上,比弘治、正德制品更為豐富。除紅、黃、綠、孔雀綠等多種色調,而且在同一種顏色能表現深淺濃淡的變化。部分紅彩繪在黃彩上,能呈現柔美的橙紅色調。官窯五彩中尤為突出礬紅彩,色彩濃重艷麗。在器物造型上除小件外,還盛行大碗、大盤、大罐等大器生產。民窯釉上五彩生產也比較活躍。
萬歷釉上五彩傳世數量稀少,造型、色彩、紋飾都具有嘉靖遺風。其中造型之大,以大紅大綠為主調。天啟、崇禎釉上五彩生產已經衰落,主要表現為民窯制品上。
明代斗彩瓷器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相結合的品種。青花在釉下勾勒紋樣的全部或大部分輪廓線上填五彩,高低溫二次燒成。青花在彩繪中起決定其它色彩的作用。斗彩創燒于明代成化期。成化斗彩問世后成為一代珍品,到萬歷時已成難以覓到的稀世珍寶。成化斗彩胎質細膩潔白,釉面滋潤柔和,制作精細,主要特征是典雅的色彩和特殊彩繪技法。大致有點彩、復彩、填彩、染彩、青花加彩等。成化斗彩的造型大多是小巧玲瓏,精致秀美的小件器,如雞缸杯、高足杯、葡萄杯、天字罐等。裝飾紋樣豐富多彩,有花鳥、海馬、雞子圖、人物、山石花草、葡萄瓜果、鴛鴦蓮池等。
成化之后,斗彩生產跌入了低潮。至今沒見有弘治斗彩器物。正德斗彩器傳世更少。后世雖有仿品,但無法達到真品的秀麗和柔美。
明代素三彩瓷器
素三彩是一種在燒成的澀胎瓷器上用黃、綠、紫三色繪畫經低溫燒成的釉上彩器物,因不用紅色,故稱"素三彩"。素三彩兼黑彩者,尤為殊絕,以黑地為最貴。
素三彩以成化器物為早。成化素三彩制品目前所見為鴛鴦足枕和鴨熏等。正德是明代素三彩生產承上啟下的時期,雖然傳世不多,但在制作工藝上有新的發展。器型有花盆、文房用具、高足碗等。色彩運用豐富,在傳統的黃、綠、白、黑、紫等色彩中增加了孔雀綠,使呈色更加艷麗。紋飾以折枝、纏枝蓮花、蔓草紋等圖案。嘉靖、萬歷在素三彩生產上從造型、裝飾紋樣、色彩等都有所發展。除傳統的各種素色外還出現了金彩。
明代從洪武時期就開始燒制一種雜釉瓷器,雜釉彩瓷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釉或色釉彩相結合彩瓷。明代雜釉彩瓷種類繁多,主要有白地紅彩、白地綠彩、白地黃彩、白地醬釉彩、紅綠彩、金彩、黃地紫彩、黃地紅彩、黃地綠彩、綠地紫彩、紅地綠彩、青花紅彩、法華釉等。
清代五彩瓷器
康熙是清代釉上五彩發展的鼎盛時期,器物彩色渾厚堆垛,鮮明透澈,故有"硬彩"、"古彩"之稱。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上藍彩的發明。除了藍彩外,黑彩、金彩、紅綠彩也較為流行,從而形成康熙釉上五彩的重要特征。
康熙釉上五彩的品種豐富多樣,如白地五彩、灑藍地描金五彩、紅地五彩、黑地五彩、錦地開光五彩、哥釉五彩、豆青地五彩等。在裝飾紋樣上,除了花鳥草蟲、人物、山水園林外。人物故事頗為流行,如三國演義、水滸、西廂記、岳飛傳等故事題材。其造型有鳳尾尊、觀音瓶、棒槌瓶、碗、盤和文房用具等。
雍正隨著粉彩和琺瑯彩的出現,釉上五彩逐漸被其所替代,到清末才得以恢復生產。
隨著清代的粉彩、琺瑯彩和釉上藍彩的出現,青花五彩已不占主導地位。傳世器物只有順治和康熙時期的制品,但傳世實物較少。
清代琺瑯彩瓷器
琺瑯彩始創于康熙。其裝飾完全仿銅胎琺瑯而成。器物以黃、藍、豆綠、絳紫等色作地,纏枝牡丹、月季、菊花、蓮花圖案為常見,紋樣繪畫精美細致。器底有胭脂紅或藍料"康熙御制"楷款,個別為陰文刻款。
雍正時期的琺瑯彩裝飾逐漸擺脫了仿效銅胎畫琺瑯的風格,大部分將琺瑯彩直接在白地上繪畫,釉質細膩堅致,釉面晶瑩潔白,具有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特征。
乾隆琺瑯瓷器保留著雍正的風格。但畫面中更多吸收了西洋繪畫的技巧,山水注重遠近透視的變化,人物的面部具有西洋油畫的效果。除傳統的裝飾圖案外,西洋油畫的紋樣也出現在琺瑯彩器上。
清代粉彩瓷器
粉彩創始康熙晚期。是在燒成的白釉器物上繪畫紋樣,用低溫二次燒成。呈色嬌艷淡雅,故稱為"軟彩"??滴醯姆鄄侍幱诔鮿撾A段。粉彩僅體現在金紅的使用上,金紅雖用玻璃白打底,一般不作色彩的渲染,因而呈色濃重,金紅在各種色彩中比重不大。
雍正早期粉彩與康熙相比,色彩濃重,粉質感不強。但金紅在各種色彩中所占比重逐漸加大。雍正粉彩一般多在瑩潤如玉的白釉器物上繪畫,制作精美。同時還流行黃地粉彩、藍地粉彩、胭脂紅地粉彩等。民窯的產品不如官窯精致。
乾隆粉彩生產工藝,達到了中國制瓷的高峰。一是品種齊全。二是裝飾技法豐富多樣。三是繪畫藝術之高。四是器型制作精美。同時還燒制了大量模仿各類工藝品及動植物的粉彩"象生瓷",其造型生動逼真,活靈活現。
嘉慶粉彩總體水平已不能和乾隆比美。逐步走向衰退。其中"慎德堂"、"退思堂"、"大雅齋"是清代中晚期粉彩器物的代表之作。
清代淺絳彩瓷及其它
清嘉慶、道光開始出現以淺絳法畫瓷,晚清時較為盛行,民國以后失傳。
淺絳彩瓷上的黑色由鈷料和鉛粉混合而成,稱"粉料",能呈現出濃淡色調,與水墨畫相似。釉彩中除淡赭色外,還有紅、黃、綠、藍等色。淺絳彩的題材大多借鑒宋元以來的名畫為樣本,包括山水、人物、花鳥和飛禽走獸,與傳統彩瓷紋飾不同。晚清同治、光緒年間最著名的淺絳彩畫師有王廷佐、金品卿、程門和汪友棠、汪藩、汪章、許品衡、鍾山、高心田、張云、余筱秋、葛景軒、江湖散人、清虛氏、介眉氏等人。
淺絳彩瓷流行了半個多世紀,它不像五彩、粉彩瓷那樣向來為人們盛贊不衰,卻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當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改變了藝人們等級森嚴的傳統觀念,不再以當幕僚畫師為尚,入于瓷道的不乏其人。正是由這些藝人的參與,開創了一代瓷藝的新風。淺絳彩瓷的繪制者往往都是工畫、善書、能詩文,具有較高的繪畫技藝,所以燒制出的淺絳彩瓷,色彩淺淡柔和,筆法細膩,濃施淡抹,精美素雅,榮有"水墨五彩"之譽。
淺絳彩瓷的器型有瓶、花盆、魚淺、筆筒、瓷板畫、碗、蓋盅、茶托、壺等。由于淺絳彩容易磨損,民國以后就逐漸停燒了。
廣彩瓷。清代在廣州加彩的釉上彩瓷稱為廣彩。廣彩從康熙晚期出現,雍正、乾隆、嘉慶是全盛時期,至晚清仍有生產。廣彩產品主要外銷,國內存品較少。廣彩的畫法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白描填色,另一種吸取了西洋畫技術帶有油畫風格。廣彩的素胎都是由景德鎮燒制后運到廣州加彩的。主要作為對外的貿易瓷。傳世品中有署"澹寧齋"、"寧靜齋"款的盤類為乾隆時制品。在色彩上,雍正與乾隆的區別是,雍正較淺,乾隆較深。
墨彩瓷。墨彩始于清雍正時,制作方法是在燒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施繪水墨彩,然后經低溫燒成。墨彩以水墨彩繪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藍粉、淡赭或淡黃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畫面上所加施的粉彩面并不大,僅起到點綴的作用,以雍正時較為突出。在雍正和乾隆的墨彩瓷中,有的器物上并加繪金色,也有的以其它色彩為底,如木化釉或珊瑚紅,在開框內繪墨彩。此類瓷多為青花款識,亦有墨彩款識。乾隆之后,墨彩發展為一種淺絳技法,即水墨與淡赭并用,顏色柔和,清淡素雅,盛行于嘉道時期。
古銅彩瓷。古銅彩始自雍正時期,彩色是在赭褐色和綠褐色的釉上再加以類似古銅銹斑粉彩顏色或金色,故稱"古銅彩"。古銅彩不僅在彩色上類似于古銅色,而且所制器型大都仿制青銅器式樣和紋飾,造型以青銅器和明朝宣德爐為標本的較多。燒制古銅彩的多為雍正和乾隆時的官窯,底部的款識為陽文刻款,有的還加以金色,其器較為名貴。
琺花瓷?,m花原是山西燒制建筑構件上的雕花琉璃釉彩,為缸瓦胎,色釉有紅,黃和綠。清康熙年間景德鎮陶瓷藝人借用此技術,以白瓷土為胎質,以彩釉為著色劑,在未上釉的白瓷胎上著彩釉,澀地留白。晚清有仿制的琺花瓷器,但質量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