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
今汝州地區古為梁邑,又稱南梁。該地民歌《汝墳》三章被收錄于《詩經·周南》。當時稱這個地區為“汝旁化國”。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 齊相國管仲對桓公說:“楚有汝、漢之黃金,而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此陰王(富與王相等)之國也?!?nbsp;
周敬王二十九(公元前491年) 楚昭王派大將單浮于領兵到達梁邑和霍陽山(峴山),突然包圍那里的戎蠻子國,國王蠻子赤潰逃晉國的陰地(嵩縣一帶)。楚又逼迫晉國將蠻子赤和他的5名大夫一齊逮捕送交楚國,戎蠻子國遂滅。
周考王七年(公元前434年) 魏國在注城(今市區西)戰敗秦國。
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 魏國大將龐涓領兵攻打韓國。韓與趙國聯合,共同出兵與龐涓大占于南梁(今市區南),魏五戰五敗,南梁被韓國占領。
周郝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 齊國的安平君田單領趙國兵進攻韓國,占領韓國的注人城(即注城)。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 秦昭襄王率軍攻占洛陽,東周遂滅。秦遷西周君姬咎于狐聚(今臨汝鎮附近)。
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 東周君姬鞏聯合諸侯,準備討伐泰國,秦派相國呂不韋率軍各個擊破。秦將東周君遷于陽人聚(今楊樓鄉楊古城一帶)專門從事周朝的祭祀。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于今汝州地區置梁縣,屬三川郡。
漢
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 汝河泛濫,漂沒百姓1000余家。
呂后二年(公元前136年) 秋,汝河特大洪水,沿河百姓被淹沒300余家。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漢武帝在洛陽尋得周后裔姬嘉,封為周子南君,命他專職祭祀周朝的祖先。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漢元帝又晉封周子南君的后代為承休侯。他的封地承休侯國后來改為承休縣。
建武二年(公元26年) 春,光武帝封大將鄧禹為梁侯,享受梁縣等4個縣的賦役。今臨汝鎮鄉鄧禹村就是他的墓地。漢將岑彭下成安(在小屯附近)等十余城,以討鄧奉于堵鄉(方城)。
建武三年(公元27年) 正月,張瞞率新城(今臨汝鎮西)、蠻中(今寄料鎮南)的農民軍在西南山居險固守,又與厭新、柏化等地的農民軍聯合攻占霍陽聚。光武帝派大將祭遵進行圍剿,張瞞等兵敗被殺。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 二月,漢安帝下詔把廣成游獵地(即廣城澤;今溫泉鎮澗山口水庫一帶)借給貧民墾種度荒。三年三月,又下令將上林、廣在苑(即廣成澤)中可墾辟的土地給當地貧民。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 大文學家馬融獻《廣成頌》與漢安帝,盛贊廣成澤的山、水、林、竹、鳥、獸、蟲、魚,堪稱天然獵場。文中“神泉側出”的“神泉”即今溫泉。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 十一月,漢順帝赴廣成苑打獵。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 漢桓帝校獵廣成澤。六年(公元163年)又赴廣成澤校獵。
光和四年(公元181年) 新城(臨汝鎮西)發現五色大鳥,有多鳥跟隨,人們認為是鳳。次年,漢靈帝狩獵廣成苑。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 二月十七日,起義軍孫堅與袁術合兵討伐洛陽的董卓,卓派大將胡軫和騎兵都督呂布與孫袁大戰于陽人聚,胡軍大敗,都督華雄被孫堅斬殺。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八月,曹操逼漢獻帝經偃師、登封遷都許昌。屯駐梁縣的楊奉往轘轅口(少林寺東北)截擊,未遇而還。十月,曹操來梁縣征討楊奉,楊大敗,其先鋒徐晃投降曹操。
東 晉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 汝河干。
義熙十年(公元414年)五月,汝河泛濫,千余人被淹死。
北 魏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 正月十三日,孝文帝于汝水西校閱部隊,大賞六軍。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 二月,南齊大將陳顯達攻占北魏馬圈戌(鄧縣西北)。三月七日,孝文帝南征,十日至梁城(即梁縣),次日,命振威將軍慕容平城率兵馬五千援救順陽(淅川縣東)。
北 齊
天保八年(公元557年) 從夏至秋,蝗蟲遍野,遮天蔽日,聲如風雨。
隋
開皇四年(公元584年) 伊州州治由陸渾縣境(今嵩縣陸渾水庫附近)遷于梁縣,梁縣屬伊州。
隋初 興修黃陂大型水利工程于廣成澤。大壩南北長7里,東西長10里,可澆地1萬多畝。
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 伊州大水。
大業二年(公元606年) 改伊州為汝州,梁縣改為承休縣。次年,又改汝州為伊州。
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 十月,農民軍首領盧明月聚眾10余萬,常在陳州、汝州活動。
唐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洛陽王世充多次進攻伊州,唐總管張善相堅守伊州。多方拒敵,后因糧盡援絕,城被攻破,張被殺。王命張殷為伊州刺史。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 正月。吳王杜伏威派部將陳正通、徐紹宗率精兵兩千,助秦王李世民攻克伊州。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 移梁縣衙門于承休(今市區),撤銷承休縣。八年,復改伊州為汝州。十一年三月,太宗校獵。沐浴于廣成湯(今溫泉鎮)。十四年八月,命大匠閻立德修建襄城清暑宮于汝州西山(今官莊北)。次年三月,太宗住進襄城宮,因宮內多蛇,罷閻立德官。并派人賜酒宴慰問汝州的高年(60歲以上的老人)。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 十一月,高宗赴汝州校閱三軍。
儀鳳元年(公元676年) 二月,高宗赴汝州溫泉校獵洗浴,設立溫泉頓,并審查赦免輕罪犯一批。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 二月二十二日,武則天帶領文臣蘇味道、杜審言、李嶠等到汝州溫泉洗浴,并流杯賦詩、立碑建亭以作紀念。三月三日才回洛陽。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 玄宗在梁縣西部置臨汝縣,屬汝州管轄。
開元十年(公元722年) 五月,汝河泛濫,淹沒千戶人家。九月,玄宗下詔將河曲六州(今晉北地區)的胡人5萬余口遷移到許昌、汝州等地。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 春,大詩人李白自洛陽經臨汝云襄陽,寫《離彭婆值雨投臨汝》五言律詩一首。后又蓍《夏日與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一文 。
同年,冬十月,玄宗到汝州溫湯泉游樂10日。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 宰相宇文融因結黨誹謗信安王李祎,被貶為汝州刺史。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大詩人王維在暢游汝州香積寺(風穴寺)后,寫下情景交融的五言律詩《過香積寺》。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 叛軍安祿山派大將崔乾佑率兵屯陜州,臨汝等郡望風而降。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九月,叛軍史思明陷汝州,汝州刺史賈至逃往襄陽。賈至與大詩人杜甫相交甚厚,在他赴任汝州時,杜曾贈賈五言律詩一首:《送賈閣老出汝州》。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二月四日,唐大將來瑱與叛將史朝義大戰于汝州,史敗走。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 正月十九日,淮寧節度使李希烈叛唐,派李克莊在郟縣薛店打敗唐將劉德信等,乘勝追擊,利用內應攻破汝州,活捉漢族刺史李元平,并委派周晃為汝州刺史。二十七日,德宗任命左龍武大將軍哥舒曜為東都畿汝州節度史。二月二十六日,哥舒曜收復汝州,擒殺刺史周晃。
貞元七年(公元791年) 汝州刺史陸長源重建溫泉的武后碑與流杯亭(二者于開元十年被汝水沖壞)。并奏請割梁縣的西部3個多給臨汝縣,臨汝縣遂由下縣升為上縣。九年,詩人孟郊由洞庭至汝州訪問陸長源,寫有《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等詩。
貞元(公元785—805年) 著名詩人張籍至汝州瞻仰僑居汝州的詩人沈千運故居,留下《沈千運故居》詩一首。
大和八年(公元834年) 七月十四日,大詩人劉禹錫出任汝州刺史,次年十月二十三日調任同州刺史。劉在汝州期間,多次在望嵩上宴客賦詩,還經常與閑居在洛陽香山的白居易唱和詩詞。宰相李德裕也曾來汝州訪問劉禹錫,盤桓數日后離去。
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汝州防御史令狐緒治理汝州功績昭著,州人派代表赴京請求為令狐緒立德政碑以紀念他的功績,獲準后實行。
乾符三年(公元876年) 九月一日,日蝕。次日,農民軍王仙芝攻破汝州,活捉汝州刺史王鐐。
廣明元年(公元880年) 汝州防御史諸葛爽在汝州招募大批兵丁去救援河東(山西北部)。九月,有500人從代州勝利還鄉。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 春,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率山西兵會合關東諸將屯兵汝州,構筑壁壘,準備援助陳州。
五 代
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 六月,汝州蝝(蝗的幼蟲)生遍地,有野禽成群飛來,將蝝啄食凈盡。
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 六月,汝州防御史張繼孫對他的養父不孝,平時作威作福,又奸污他的近親,對百姓使用虐法酷刑,并且白天公然殺人而不思悔改,民怨沸騰。他的兄長張繼業將他所做的壞事告于唐莊宗,莊宗命張繼孫自殺于汝州。
天成四年(公元929年) 十一月,火燒汝州羽林軍營房500間。
后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 汝州境內某10天內飛鳥絕跡。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 周世宗下詔撤銷臨汝縣,改為臨汝鎮,并入梁縣管轄。
北 宋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 太宗下詔,將山西云州、應州、朔州等地曾投降遼國的百姓遷移到汝州、許昌等地。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 七月,汝州大旱?;认x無物可食,大都抱枯草而死。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 閏三月,真宗下詔,改葬涪陵王趙廷美(宋太祖、太宗的弟弟)于汝州梁縣新豐鄉(今陵頭鄉境)。
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 翰林學士楊億以秘書監身份任汝州知州。楊在汝州期間作詩百余篇。離任后,州人將楊的詩刻石留念。
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 宰相鄭國公富弼來汝州療養。按制度,富兼職汝州通判。他走后,州人建“鄭公堂”以作紀念。
神宗末年(公元1080—1085年) 理學家程顥由扶溝調任汝州監督酒稅,他的弟弟程頤曾經當過汝州的團練推官,2人在汝州城內都講過學。后人在他們講學的地方建立“二程書院”,以后又改為“二程祠”。地址在今醫藥公司收購門市部。
元豐七年(公元1081年) 大文學家蘇軾自黃州調任汝州團練副使,但未到任而改任登州。
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 文學家蘇轍因回答殿試策問與哲示的意見不合,被貶為汝州知州。在任期間,曾捐獻細絹百匹,用來整修龍興寺中的吳道子壁畫。
崇寧(公元1102—1106年) 汝州轄梁縣、襄縣、葉縣、魯山、寶豐5縣。共有41587戶、171495人。
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 汝州知州王采刻印《汝貼》成功,共十二塊石碑。上面鐫刻夏商至唐宋五代的金文、石文85種,共109貼。貼中除一小部分為青銅器銘文外,其余均為歷代名書法家如李斯、蔡邕、王羲之等和晉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皇帝的手跡。該貼現存市博物館內。
大觀(公元1107—1109年) 徽宗因定窯瓷器有“芒”(未上釉的地方)不便在宮中使用,遂在汝州設立官窯,專門燒制宮廷用瓷器。汝瓷名聲大振,成為當時5大名窯之一。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 宦官李彥私自在汝州設局,變民田為公田,焚燒借民財物的舊證券,又勒令向他交納田租,不從者即加酷刑,死者無數。又強迫百姓往京城無償運送貨物,勞民傷農,不少群眾餓死或自縊于運輸道上。
宣和(公元1119—1125年) 汝州知州林時敷請求在崆峒山(在臨汝鎮南)上建立道觀以紀念曾在那里修行的廣成子,徽宗批準了林的請示。
金
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 十二月十一日,太宗命大將賽里攻占汝州。汝州由宋改屬金朝。
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 二月十六日,太宗下詔將洛陽、汝州等地的部分百姓遷于黃河以北。
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 四月,金兵自荊門北歸。宋留守司派統制牛皋(魯山人)率軍在汝州、寶豐間埋伏,大破金兵。
天會十年(公元1132年) 十二月,宋義軍擊敗齊(劉豫在開封建的傀儡政權)兵后攻進汝州。命彭玘為汝州知州。
天會十四年(公元1136年) 八月,宋將岳飛派統制牛皋大破齊鎮汝軍。擒汝州守將薛亨。次年十一月齊汝州守將崔虎向岳飛投降。
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 六月,岳飛在穎昌(許昌)擊敗金兵后,又派遣統制李興乘勝收復汝州。
皇統四年(公元1144年) 熙宗下詔:汝、蔡等州的百姓凡是在災荒之年流落在外并被典當為奴隸的,由各州官府出面用絹將他們贖回。價格是男子3匹,婦女及小兒兩匹。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 三月十九日,金廢帝完顏亮到汝州溫泉大事游獵,并視察武則天當年在溫泉建的行宮。四月六日下詔:凡在汝州周圍150里以內的州縣,一律要派遣大量商賈來溫泉“置市”(進行物資交流)。四月二十四日,又告誡侍從說:“汝河南邊就是宋朝的地盤,你們萬萬不要過去?!焙髞?,完顏亮在廣成澤打獵中被群鹿撞于馬下,吐血數升。五月三十日才回南京(開封)。
同年十二月,宋京西北路招討使吳供統領牛皋攻占汝州。不久,金兵戰敗牛皋,復占汝州。
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 二月,宋汝州守將王宣大敗前來攻城的金兵。過了7天,金朝河南統軍使宗尹派完顏定方率兵4000猛攻汝州,王宣戰敗,棄汝州而去。
貞佑四年(公元1216年) 十月十七日,蒙古大將撒里知兀三摸合巴都魯率兵自潼關向東攻占汝州等郡。
興定三年(公元1219年) 八月,京西行三司李復亨上奏折給宣宗,極力稱贊在汝州煉鐵的利益。
天興元年(公元1232年) 七月二十一日,蒙古大將拖里再次攻占汝州,屠殺數千人。八月,塔察經汝州去攻蔡州(汝南),汝州人梁皋乘機殺死金朝汝州防御史姬汝作,又在望嵩樓上借飲宴為名毒死金朝使臣張天賜。后來梁皋又為蒙古兵所殺,汝州自此屬蒙古。
元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 二月二十七日,申州升為南陽府,汝州改歸南陽府管轄。
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 汝州水災,淹死92人。
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 汝州地震。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 汝州蝗災,大饑荒。
明
洪武初年(公元1368—1370年) 撤銷梁縣并入汝州。重建州城。計:周圍9里13步,高26丈,闊2.2丈;城深1.8丈,闊1.2丈;城門3個:東門為“仰京”,西門“瞻洛”,北門為“望嵩”。弘治(公元1488—1505年)年間,同知徐衍開辟南門,名為“遵汝”。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知州喬年又增筑敵樓。
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 經憲宗批準,改汝州為河南省布政司直接管轄的直隸州。
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 汝州大饑,人相食。二十年,大饑,一千錢一斗米。
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 城東仁義渠開通。自東十里鋪(石莊)引汝河水至黃澗河,全長18里,可澆地千余畝。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 《汝州志》共3卷編成出版。該書由王雄(汝州知州)、承天貴主編。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 汝州大旱,蝗蟲成災。次年秋天,大水成災,大饑,人相食。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 十二月,地大震,人不敢進屋睡。
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 九月十二日,下大雪,一尺多深,晚秋全被凍死,蕎麥1斗值銀4錢。次年春,汝州大饑。三月,有黑風自東北來,白天黑暗如夜,人伏地不敢行,有不少鳥獸誤入水中淹死。
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自夏至秋陰雨連綿,有處積水1丈多深。次年,汝州大饑。
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 汝州知州方應選和進士張維新共同編纂的《汝州志》出版。該書已成孤本,現存日本宮內省圖書館,我國僅有膠卷本。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 有黑風自東北來,遍地都是錢印,大小不一,3日后不見。次年,柏樹都生黃木耳象蓮花一般大。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 瘟疫流行,死亡無數。有鳥千百成群自西北來,比鵪鶉稍大,爪無后距,因此不能棲樹,多停息于平地,人稱“番雞”,多殺而食之。
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 汝水味變臭,飲用的人多有病。次年大旱,地震。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 春不雨,四月蝗蟲成災。八月蝝生,井水臭穢不能飲用。次年旱、蝗,人相食,樹葉每斤100錢,鳥鵲南飛一空,老鼠千百成群,紛紛渡河翻山南遷。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 二月四日,李自成農民軍攻破汝州,殺知州錢祚征。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 李自成農民軍約5000人守汝州。陜西總督孫傳庭率大軍攻城,傷亡甚多。孫大怒,連攻3晝夜,城陷后,孫下令屠城,百姓死傷過半。官軍走后,西南山草寇相繼入城,拷問百姓索要財物,當街支鍋煮人肉吃,數日后,盡驅婦女老弱入西南山,被當作豬羊供他們食用。城中闃無人跡。至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汝州官員到任,城內才有炊煙。
同年九月十六日,孫傳庭率兵40萬與李自成的10萬農民軍大戰于汝州長埠街與郟縣薛店之間,李出奇兵繞道登封,焚燒了官兵屯在白沙(今伊川縣境)的糧草,孫大敗而逃。
清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 夏,大水成災,西城墻被沖毀。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 汝州知州金先聲主編的《汝州志》出版。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 春,大風、不雨;夏秋瘟疫盛行,百姓死亡甚多。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 汝州知州王登魁編纂的《汝州全志》出版。四月六日地震。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冬十月戍時,高空隆隆作響,群眾稱之為“天鼓”。有流星大如車輪,光芒四射,夜間亮如白晝,很快落于東南方。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 三月,瘟疫流行。十月,城西崆峒山上空有五色云出現,經久不散。次年,知州章世麟改建鐘樓于汝州衙門(今外貿局)前。樓中大鐵鐘鑄于宋靖二年(公元1127年),重9000余斤。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 六月,州城降大雨雹,洗耳河漲水,西關新修大石橋連橋基被沖走;州東泰山廟前大石橋也被沖毀。十一月二十一日半夜地震。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 三月,遍地生螽(如蠶大,青黑色),專食麥葉。州官命人撲打,并規定每上交1斗蟲獎賞100錢。百姓撲捉踴躍,不久即消滅。
同年,由羅鍋嶺至啞吧潭的新澤渠修成,長8里,可澆地數百畝。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汝州知州宋名立編纂《汝州全志》成書。十年,下黑雪。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 知州宋名立見紅薯容易栽種,收成又多,是備荒的理想作物,遂派人從海南島移植汝州。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 汝州知州張士果在城東15里的石橋洼修筑新渠一條。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高宗在北京召開“千叟宴”,汝州有3人參加:閻嘉言,72歲,賜御制詩1首,藤杖1條及綢緞數疋;馬定,81歲,欽賜恩貢及鳩杖、銀牌;朱衍81歲。
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 汝州知州熊常錞集資興建的學宮大成殿竣工。
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 春,螽蟲孳生,將麥苗食盡,大旱。米1斗值2800錢。知州熊常錞祈雨不應,只得開倉低價賣糧,民情稍安。八月下霜,蕎麥全部凍死,群眾以榆皮、草根為生,死者甚多,人相食。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 秋,自東而西,瘟疫盛行,病狀不同,但得之即死,有全家甚至全村死絕的,群眾稱為“翻病”。相傳來年方能痊愈。于是,群眾都以八月初一為元旦,中秋節為元宵節。九月,疫病逐漸絕跡。
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 汝州知州董大醇集資1.5萬余貫,對州城重加修葺。周圍仍為9里13步,外磚內土,高2丈,上寬1.2丈,女兒墻高2尺,垛口2061個,敵樓22座,城樓4座,甕城各2層,城圈門10座;為防洗耳河水沖刷城墻,在城西北筑護城堤一道 ,長2里。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 冬,大雪50余天,飛禽多凍餓而死。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 汝州知州白明義因《汝貼》漫漶不清,遂以重金購得《汝貼》原拓片一部,重新臨摹刻石,并加目錄兩卷,共14塊碑刻,鑲嵌于汝州衙門的西花廳墻壁上,并命名為“存古軒”。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 知州白明義和祥符縣舉人趙林成同纂的《直隸汝州志》十卷出版。
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 三月二日,州城古剎大會上,汝州知州程鏡廷欲活剝捻軍首領王四老虎的皮,以便殺一儆百,被捻軍李中顯、李汰春率眾救出。次年閏五月,清總管得楞額設計進攻蜘蛛山)在陵頭鄉,將據守在山上的捻軍肖況部趕至寄料玉寨山,又縱火燒山。捻軍敗走時,擒獲清軍守備戴大春,戴破口大罵,捻首宋魁將戴的雙目挖去,放入炸藥,點燃后炸死。十一月十八日,捻軍首領肖況、石洪保率千余人和清總兵龍澤厚在風穴寺山大戰3天3夜,捻軍敗走芝麻溝。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 三月九日,捻軍張洛行部攻打汝州城,因李瞻民團不去救援,捻軍走后,汝州知州任愷引誘李瞻出寨擒而殺之。四月八日,捻軍張宗禹部由登封進入汝州。河南巡撫鄭元善命巴揚阿由郟縣增援汝州。十二日,與捻軍戰于紙坊,捻軍敗走。
同治三年(公元1864 年) 十二月,清親王僧格林沁進駐臨汝鎮,收集民間銅器社的鐃、鈸、、鑼鑄成銅炮30多門,連同簡易土炮“榆木噴”和捻軍主力張宗禹、賴文光部大戰于廟下、十里鋪等地。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 五月,冰雹,麥田盡毀,知州齡昌(旗人)施放稀飯,一人一瓢,舀完為止。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 汝州爆發抗糧、抗捐、抗暴政的群眾示威游行。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 二月一日,城內府君廟道士趙德福和姬中和(孫中山委派)、胡華元、邵其祥等人籌劃革命起義,由于叛徒告密,被知州齡昌各個捕捉。趙被砍頭,姬被剝皮,胡、邵被裝進木籠站死。十月十三日,朱寨的塾氏朱勝武、朱老三率眾砸開楊樓分州衙門,殺死汝州州同仝慎初和紅筆師爺仝改朝,并打開監獄,釋放在押犯人。十一月二日,鄉下農民聚眾圍攻,焚燒汝州衙門,并抗糧不交。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
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清亡。
5月,駐洛陽北洋軍第六鎮第十二混成協統周符麟派兵八營,會同臨汝鎮閻曰仁巡防營圍攻陳寨農民武裝。
6月,同盟會員閻子固調任汝州知事,他同劉蓬山、劉敬軒等組織“俠團”,以“犧牲個人私利,籌進社會公益,掃除一切不公平”為宗旨。
8月16日,汝州張統領及管帶張殿興,在汝州、寶豐交界處向劉紅亮帶領的數十名白朗農民起義軍圍攻,當場殺死起義軍數名,劉紅亮等被俘入獄。
美國人在東關創辦基督教“豫中信義會”教堂,牧師崔雅德、閻××、呂××進行宗教活動。
汝州統領于耀亭,因所逮之“匪”被朝川、孫店群眾沖散,送給士兵的饃被群眾搶光,就大捕群眾。先問吃饃沒有,凡答應吃饃者被殺死42人。
民國2年(1913年)
3月1日,國務院批準河南省都督張鎮芳之報告,決定將汝州直隸州改為臨汝縣。
劉國亭(新蔡縣閻子固家丁)赴臨汝進行活動,聯絡楊萬青(任頭壯總役)、徐懷友、李子溫(二人為升泰長洋貨鋪領東)及公款局武鳳岐,接濟款項及幫助槍械,接迎閻子固淮上軍。
臨汝城南鄉革命黨人聚集議事,響應反袁,縣府派人去抓,僅獲得班頭楊萬青叫他們逃跑的密信一封。楊武術甚精,且徒弟眾多,縣府設圈套命楊往省府開封送信,信中暗示楊是革命黨,楊于8月6日被殺于開封。
8月,白朗起義軍入臨汝爐溝一帶,意圖大舉。南方革命黨人派員赴該處聯絡宣傳,所標旗幟上書“南軍大都督”字樣,聲稱“二次革命”。
8月27日,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下令取締國民黨支部。臨汝縣國民黨分部召集全體黨員,提議自行解散,表決后一律宣告脫黨,將門首匾、旗盡行撤去。
11月10日,河南護軍使趙倜,率軍十營由洛陽開赴臨汝一帶,鎮壓白朗起義軍。
民國3年(1914年)
3月,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賽會。臨汝縣產品第一次參加國外展出,展品有絹簾汝貼、帶籽棉花、本色山繡、山蠶繭等。
6月18日 ,袁世凱批準河南巡按使陳請,準其將潞鹽在豫的官運引地(河南、南陽兩府,汝、陜二州及襄城縣)改銷蘆鹽。準人民自由販運。
7月3日,白朗起義軍在寶豐大營東與成慎旅交戰,8日轉至汝州地界虎狼爬嶺。義軍戰士因轉戰數年,要求回家看望者甚多,白朗無法阻止,只好允許。
7月21日,趙倜率毅軍、鎮嵩軍萬余人在魯山、寶豐、臨汝、方城等縣駐扎,對白朗義軍進行“清鄉嚴洗”。
8月,拱衛軍牛桂林、劉保善團包圍白朗義軍于三山寨內,經兩晝夜激戰,寨內彈盡糧絕,遂突圍并撤。8月15日,行至魏莊野湖泉之間,白朗中流彈而亡。
10月7日,駐寶豐毅軍丁芳亭營進攻據守鋸齒山之白朗余部,該部轉往臨汝黃山寨。
民國7年(1918年)
9月25日,因臨汝縣水災嚴重,省派后補知事吳曉鈁攜款1500元于即日9時赴臨汝發放賑災。
9月26日,臨汝縣農會選舉成立,辛潤芳為會長,李瑞為副會長,李海晏等8人為評議委員,胡克順等5人為調查員。
12月,省實業廳散發美國棉種于臨汝產棉區,用以發展推廣。
民國8年(1919年)
秋,發生旱災,莊稼絕收。
美國人將東關教堂遷至南門里馬天官住宅,改“豫中信義會臨汝分會”為“信義醫院”。
民國9年(1920年)
3月6日(農歷正月十六日),伊陽西大社頭目王建昭率眾攻城??h長王秉璋夜上將臺(舊址在汝州鎮衛生院內)躲避。群眾戲稱“王官上將臺”。
姜明玉在鰲頭山拉桿,約三千眾,主要下屬桿首由李鴻章、趙山林、孫炎、李十義。
民國10年(1921年)
河南督軍趙倜之弟趙杰的宏威軍駐臨汝,白天是“官軍”,夜晚當“土匪”。百姓紛紛到洛陽告狀。
5月16日,省教育廳下令改汝州中學堂為河南省立第十中學。
民國11年(1922年)
7月,老洋人(名張慶)成立 “河南自治軍”,自任司令,擁眾千人。9月在寶豐大營一帶活動,聯合李鳴盛 、任應岐、張德勝等約七八千人。10月13日,攻臨汝未克,擄雷凳、福斯保兩牧師。
11月,吳佩孚軍用飛機一架,紅尾雙翼,從東向西飛越縣城,這是臨汝第一次來飛機。
民國12年(1923年)
縣勸學所長張德福(塔寺街人)主持在塔寺廟建縣立第一初級小學,校長馬西蕃(城東安莊人)。
民國13年(1924年)
12月27日,陜軍暫編第二師張治公部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失敗后,其彭婆留守連長蔡萬勝失去供給,向臨汝公安局長漫鼎甫要子彈,漫不給,蔡就勾結城內散兵頭目孫殿英,里應外合,打下臨汝城,得槍甚多。孫自稱“河南自治軍”總司令,后被憨玉昆收編為混成旅,孫殿英為旅長,住城內一個多月才撤走。
秋,鎮嵩軍王振旅到臨汝鰲頭山收編姜明玉部為一個團,開赴登封中岳廟點驗整訓。
紅十字會醫院建立,院址在城里原察院內。院長楊國賢(河北人),有醫生魏五豐、李克亮及看護7人。
民國14年(1925年)
4月,國民二軍第九混成旅趙樹勛部駐臨汝。4月14日軍長胡景翼去世,該部紀律混亂,于26日夜嘩變,搶掠極殘。汝州紳商向城西三十五旅王振華部請援,王率隊赴城內彈壓,亂兵方四竄而去。
5月6日,原鎮嵩軍旅長王振(王老五)、張德勝等攻進臨汝縣城。至9日,趙樹勛旅嘩變之亂兵多被王老五趕走,兵匪難分,城內一片混亂。15日,河南督辦岳維峻派軍協助趙樹勛旅向臨汝城進攻,王老五等逃跑。17日,趙樹勛旅入城安民。
同年,被國民二軍收編的舊直軍程希榮旅駐扎臨汝,將城隍廟神像全部扒掉。
同年,設立縣國民黨黨部,地址在縣政府西華亭。干事有龐清海、田達義(女)、朱干侑3人。
民國15年(1926年)
冬,張德勝旅駐臨汝縣城。張驕橫傲慢,煙癮甚大,每天午前不起床。后被馮玉祥改編,開往豫東。
民國16年(1927年)
春,縣黨部委員朱干侑、龐清海第一次下令放足。放足員蘇松、蘇然兩姊妹帶頭,并協助查辦。駐軍樊鐘秀部反對,拉住二蘇游街,到北門里桑園將二蘇強奸。
6月,劉鎮華的鎮嵩軍被馮玉祥改編,稱第二集團第八方面軍。劉任總指揮,萬選才、姜明玉、張德勝、梅發奎任軍長,全部集結在臨汝一帶,后開往許昌。
9月,馮、靳(云鶚)戰爭爆發。馮軍韓復榘部(二十師)抄臨汝鎮閻曰仁家,閻全家逃走,家產被抄一空。
同年,地方駐軍旅長程希賢捐款3000元,在縣城財神廟(今黨校)創辦臨汝縣立師范學校,第一任校長張鳳閣。
10月,李振亞部隊在禹縣被馮軍韓復榘、吉鴻昌部擊敗后,殘軍數百人逃至臨汝,死守縣城,馮軍追至城下,分兵圍擊。
民國17年(1928年)
馮軍吉鴻昌部駐扎臨汝縣城,師部駐察院,部隊系蘇式裝備。吉經常在省立臨汝第十中學打籃球,在南禪寺開過運動會,吉鴻昌曾捐款資助學校,塔寺小學得款30元。同年,為解決臨汝與寶豐插花地事學生游街,高喊:“打倒縣長梁承祺”。
同年,縣成立新劇團,團長魏明若。劇團除演時裝劇外,兼管社會宣傳,還負責放腳,馬玉花、賈清秀為放腳委員。
同年,萬字會醫院成立,設于玉帶街萬字會內(今制藥廠)。由王冠珊任院長兼主治醫生,另有趙甫齋、張×為內外科醫生,看病不收費。
秋,遭旱、雹、蝗蟲災害。
民國18年(1929年)
4月,總駕桿李長有率眾里應外合攻城未克,警佐陸叔嘉守城有功受嘉獎。
秋,旱風成災,莊稼絕收,麥、米32串錢一斗(每斗56斤)。省賑濟臨汝8000元。
10月10日,宋哲元等通電討蔣。25日,馮軍左翼軍魏鳳樓的第三軍占臨汝鎮,26日攻到臨汝城外郭莊、閻莊駐扎,前鋒抵城東十里鋪。蔣軍新編陸軍第四師劉桂堂(又名劉黑七)部被圍于臨汝城內。
10月29日,蔣軍王金鈺的47師、徐源泉的48師來援。中午,徐師在東十里鋪與馮軍接戰,下午4時,徐部先頭部隊逼迫臨汝城郊。30日,占領城南區,馮軍向城西撤退。
11月2日,魏鳳樓部撤退至臨汝鎮,蔣軍追至官莊、張寨、溫泉一帶。
11月6日,宋哲元親赴臨汝鎮督戰,向許昌反攻。8日,魏軍由五里營、官莊反攻,奪回化莊、趙莊。9日宋下令停止進攻,17日魏部西撤,徐師占臨汝鎮。
民國19年(1930年)
春,張治公到臨汝,被馮玉祥任命為剿匪總司令。
夏末,馮軍第六路師長趙冠英奉命調駐臨汝。
9月8日,楊虎城的十七路軍第一、二縱隊及獨立第四旅進抵汝河南岸,同馮軍趙冠英師發生沖突。趙部不支退入臨汝城內。
9月12日,張鈁抵臨汝鎮,同楊虎城共商,將張治公、趙冠英、王凌云、范龍章、李萬林等部均編入二十路軍。張將4萬元現款分發給各部。
9月21日,馮軍劉汝明部由宛西進抵楊樓以南,受到楊虎城部的截擊,經兩日激戰,劉軍不支,南撤繞道北上。
11月,孫殿英部隊駐扎臨汝城內,糧草奇缺,無力供給,時值大雪,部隊拆除城隍廟兩廊房及東西閱樓的木料取暖。
冬,地震,人站立不穩,門搭動蕩,瓦松亂掉。
民國20年(1931年)
3月22日,省賑會改組,聘請臨汝清末舉人魏少游為顧問。
4月2日,省民政廳長張鈁(字伯英)赴臨汝等縣督剿股桿。春,蔣軍七十五師宋天才部駐臨汝,協助第九師蔣鼎文部清剿臨汝、郟縣、禹縣交界處之山頭趙、葫蘆套等桿。征集民工兩萬余人,把桿首李長有所居寨堡盡行拆除,并在300余名俘虜中(多數為群眾)槍斃7人。
7月,趙豹子、傅鈞、趙魁、王有、王根等桿在汝、郟、禹三縣交界之山頭趙、葫蘆套、空山洞等處共700余人,憑險頑抗。經各縣團隊協同十一路軍會剿,至7月底全部肅清。
8月6日,省保甲會議決議,劃臨汝、魯山、寶豐、郟縣為保甲特別區。
同年,省保安處成立,劃全省為六個保安區,臨汝為乙等縣,歸第五區(許昌)管轄。設官佐士兵120名。
同年,創立縣女子師范學校。后與男子師范合并為臨汝縣簡易鄉村師范。
民國21年(1932年)
2月27日,河南工賑管理局汝(臨汝)伊(汝陽)工賑事務所成立。
3月,鰲頭桿首張菊娃、王松杰等桿千余人,竄擾臨汝地區。經綏靖公署轉令第三師及六十四師派人剿辦,至月底將張擊斃,殘部亦即肅清。
7月,二、四、八區蝗蝻為災。
10月,省立十中學生張有奇經伊陽李林川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臨汝最早的中共黨員。
同年,張伯祥在縣城文廟開辦私立汝陽中學。
民國22年(1933年)
1月,桿首楊小黑、張五瑞攻陷段村、陵頭等處,縣指令督察隊協助跟蹤追擊。
3月13日,臨汝縣長濮耀東因“未繳禁絕煙苗印結”,上年12月份“行政報告”未送,被省府記大過兩次。
4月,臨汝保安團隊郭志華、宋應童濫用武力,擅劫案犯,省令臨、寶兩縣徹查。
春,省立十中學生共產黨員張有奇發展6名黨員,在報恩寺舉行入黨儀式。四月,在省立十中建立地下黨支部。張有奇任支部書記。
7月19日,省指令新任臨汝縣長趙筱三速將第八區區長李繼珩(被控槍殺戎莊4命)撤職解省,嚴緝逸犯。
7月,第一區區長丁振遠、王鴻基等狡詐多端,省令縣政府核辦。
7月,鰲頭山桿首張全禮、趙小保等桿眾300余人,搶劫茹店,自由縣(今伊川白沙鎮)縣長告急。張鈁令七十六師王凌云部同臨汝鎮閻曰禮民團圍剿,桿眾踞盆窯村山頂頑抗,激戰一天,桿眾竄伊陽二郎廟峴山一帶,因糧盡彈絕,交械乞降,被王凌云旅收編,張全禮為營長。后經閻曰禮等向張鈁請求獲準,將張會禮等8人槍斃于洛陽東車站。
7月,國民黨縣黨部常委郭樹堂被商會主席王玉符控告假公舞弊,吞款自肥,省令縣政府及省黨部核辦。
7月中旬,省建設廳奉省政府令,在豫西成立筑路辦事處,李技正任主任,負責修筑洛陽至臨汝段公路。
8月,王景元在爐溝開辦煤礦,日產原煤200噸,年產44000噸。
9月4日,縣長趙筱三因“辦理第八區區長李繼源被控搶殺4命”及插花地案,故意頑延,被省通令記大過1次。
9月15日,省政府指令縣政府,速將城區纏足婦女勸導解放完竣,對于鄉區放足工作,積極推廣。
11月,省派顧、洪二委員赴臨汝縣處理插花地,將十三區楊樓、觀上劃給伊陽,群眾不滿,進城游行,呼口號反對,二人被趕走。
同年,政警隊長許子萬、第四區區長李柏林克扣步哨薪餉,省令撤職查辦。
同年,二、三、四、八區發生蝗蟲,秋苗被食凈盡,縱橫百里,悉成赤土。因蝗蟲災、風雹災,省政府賑務會急賑重災縣,臨汝得賑款1000元。
九、十區(張郭莊一帶)民眾稟呈,誓死不歸他縣(魯山、寶豐、葉縣)。省電令向民眾切實勸導。后經縣長崔有韓把插花地界劃定。
秋,臨汝普遍種植罌粟,美國駐臨醫院以每兩5角錢收購,縣向煙民每畝攤款2元,被河大學生李尚周和許昌私立霸陵中學校長毛瑞應告發,省令縣上解煙款資助教育。臨汝城防司令王景元等不承認種煙之事,劉峙來臨汝將胡紫庭(紳士)、王自卓(商會會長)逮到許昌,王景元家被剿,閤家逃往天津,后將部分煙款用于修建大閱樓及鐘樓后面的舞臺。
民國23年(1934年)
春,省派教育廳督學全國體任臨汝省立十中校長,原校長王福由被趕走。學生王振東(共產黨員)、王化宇、馬慶森乘機發動學潮,他們率領學生上街游行,張貼標語,到縣府請愿,持續一個星期。后馬慶森、張中正、何善性等17人以“煽動學生鬧事”罪被捕,學潮亦即平息。
同年,建設科開辦民生工廠,丁生福任廠長,有機器10部,工人20多名。
同年,全縣植棉2萬畝,總產15萬公斤,每畝平均產7.5公斤。
秋,建立縣衛生院,設地母廟街(今獸醫院),后遷南門里關帝廟(今幸福院)。歷任院長周春亭、郭西久、杜性等。只設門診,不分科室。
民國24年(1935年)
7月1日,省查禁各縣種植大煙情況,發現臨汝仍有煙苗存在??h長張縵云被省府記大過一次。
7月,汝陽中學校長張伯祥在臨汝發展特務組織“中華復興社”,專門搜集共產黨的情報,監視黨的活動。
9月初,省調張靖(淅川人)為臨汝縣長。因辦理查禁煙苗成績優良,9月5日,省府記功一次。
10月23日,臨汝縣成立戒煙分會。12月25日向省呈報有煙民39人。
當年河南旱災達76縣,臨汝為次重區,省撥救濟款4000元。
冬,省完成洛(陽)韶(關)干線洛臨路的修筑。該路長85.8公里,路基寬9米。1934年10月開工,已筑成路基,完成土方406969立方米,石方36685立方米,橋梁22座,涵洞23道。
冬,綠化臨汝至伊陽(汝陽)、魯山、寶豐各縣道旁,栽植楊、柳樹66660棵,長101公里,投工2220個。汝河兩岸栽植楊、柳、榆樹26400棵,長40公里,投工2880個。
民國25年(1930年)
3月,引城西北烏龍潭水下流,與洗耳河交匯,為烏龍渠。渠長5500米,寬深各2米,計完成土方2萬多立方米。
秋,發生旱災,莊稼絕收。
民國26年(1937年)
10月,張伯祥在汝陽中學將“中華復興社”改名為“法西斯小組”,主要在城關6個聯保、學校、縣直機關收集所謂嫌疑分子的材料,監視共產黨的活動。
11月,地下共產黨員王象乾受西安八中軍辦事處秘書孔石泉指派,來豫西組織抗日力量,與臨汝團管區少校參謀楊福堂取得聯系,以“在鄉軍官訓練團”學員的身份進行活動。先后在魯山、臨汝組織抗日武裝力量。
同月,美國福音堂信義醫院由許昌來臨汝縣城東關原豫中信義會臨汝分會舊址開辦醫院。有加拿大醫生孔亞德、教士沈××(美國人)、呂宗哲(孟津人)、席世德(禹縣人)、張華芳(郟縣人)。
同年,郭允恭領照在庇山開辦復興煤礦,礦工600人,日產煤20余噸。
同年,臨汝至許昌通客車,定期往來,先后在迎風樓外、十字街北(今林業局)設立汽車站,雨天不通行。
同年,陜縣高級棉科職業學校、省立第四小學和省立婦女補習學校先后遷入臨汝。棉校校址設將臺,四小在南關山陜廟,婦女補校在關帝廟。
民國27年(1938年)
3月,臨汝共產黨(地下)負責人王象乾去抗大學習,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派雷明到魯山、臨汝與王復初、楊福堂取得聯系,開展黨的工作。
4月18日,十字路村甲長王汝太勾結臨汝鎮惡霸閻閣岑的護兵王富,霸占了本村王曉嵐家的60畝水澆地,并將王的父親等8口人槍殺。
4月,縣長毛汝采,只身進入“打孽團”團長連天生住處蘇莊村,騙連自投羅網,為民除一大害。
5月,縣長毛汝采調民團圍剿盤踞楊樓之土匪宋大目,民團副團長黃萬鎰、劉敬軒等被捉,民團頭目許子萬被擊斃。經同伙楊志堂從中解說,黃、劉與匪首宋大目等結拜弟兄后被放回。
6月6日,周恩來給紅十字會臨汝分會醫院院長王冠珊來信,介紹其子王百順入陜北公學。
7月,縣長毛汝采審問潘小燕被謀殺一案。主犯魯珩(玉亭)被判無期徒刑,群眾還要求重罰。結奸夫害本夫的淵小燕之妻后因毛入獄 而逍遙法外。
7月,馮玉祥從魯山來臨汝視察國防工事,住滕公祠,馮講話并照相留念。后馮從武漢寄來《抗戰三字經》、《抗日手冊》若干冊。
7月31日夜,駐臨部隊一○六師一排人要進城,師管區司令部守城門的補充營不開城門,雙方開槍射擊。素與師管區有矛盾的縣長毛汝采,遂組織地方民團參加戰斗,打了幾個鐘頭,師管區不敵,潰逃洛陽。案發后,洛陽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分別判處師管區司令陳士虎3年,團管區司令丁宗憲5年中,縣長毛汝采7年徒刑。
10月22日7時半,從登封過來日機3架,投擲炸彈多枚。炸死塔寺小學生12人,傷10人,炸死十字街群眾多人。
民國28年(1939年)
3月,豫西省委書記劉子久派何啟光(又名張得群)到臨汝成立中共臨汝縣委會,由何啟光任縣委書記,王朝棟任組織委員,李岱任宣傳委員,杜善行任統戰委員,杜吉甫為縣委委員,彥云任婦女委員。
3月,中共臨汝地委成立,由何啟光任地委書記兼管組織,賀崇升任地委副書記兼管宣傳,王象乾任武裝委員兼統戰,彥 云任婦女委員。地委轄區包括臨汝、魯山、寶豐、郟縣、伊陽、嵩縣,主要任務是發展壯大黨的組織,開展抗日宣傳。
5月下旬,中共豫西省委批準國民黨臨汝團管區參謀楊福堂為特別黨員,只與何啟光、王象乾單線聯系,以搜集敵情為主要任務。
春,李書田、王正飛、朱洪文受黨組織派遣,從延安來臨汝,和葉縣來的徐步斗、偃師來的韓顯甫、曲智化一起在焦村小學任教,并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建立了武裝小組。
上半年,臨汝地區已發展49名共產黨員,在汝陽中學、棉校、焦村、廟下、紙坊、半扎建立了黨支部或小組。廟下支部由杜吉甫負責,焦村支部由王正飛(后為杜善行)負責,半扎支部由王朝棟負責,紙坊支部由杜善行負責。
秋,臨汝鎮閻曰禮捐資在南關創辦私立豫西高中,校長王召武。
民國29年(1940年)
2月,中共河南省委派王子平(又名王舟平)到臨汝接任何啟光的臨汝地委書記職務。
6月,第五占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經臨汝赴洛陽,縣要員和學生迎接。
同年,湯恩伯部隊十三軍駐臨汝,軍部駐樊河坡,新四師師部駐騎莊。挖占壕,拉民夫,害民至深 ,民恨之入骨。
民國三十年(1941年)
2月,燈節,晚上,中中旅社對面的部隊留守處失火,燒毀軍裝無數。
春,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省主席衛立煌來臨汝視察,日本飛機隨之而來,狂轟濫炸。
4月,王子平調延安學習,中共臨汝地委停止活動。
7月,縣集合煙民(吸鴉片)20多人,建立“強民工廠”。做凳子、家俱等,屬民政科管,由丁生福任廠長。
同年,三民主義青年團臨汝團部在前火神廟拐徐道生家成立,主任張正宜(魯山人),干事李靖寒、張自卓。
民國31年(1942年)
冬春奇旱,麥微收,秋季旱情延續,秋禾枯死,民多食野菜樹皮、石頭面,甚至有食人肉者。全縣餓死36446人,逃荒他鄉者更多。
秋后,汝水泛濫,沿岸沖毀陳家渠、王家渠、張莊、沙古堆、陶莊、蘇韓莊、周家渠、彭渠、夾河史9個村莊。史莊、戎堂、路寨、東馬莊、楊嶺、上河6個村莊受災嚴重。
同年,西關漫仰周家向申坡運糧,被饑餓農民將幾十車谷子搶光。13個鄉的農民,手執镢頭、鈀子、鐵锨,高舉旱死的莊稼沖進縣政府,要求減免糧款??h長崔友韓不和群眾見面,群眾堅不撤離,縣政府無奈作出答復:一是征購糧食可以減免,二是對受災農民實行救濟。
同年,建立農工銀行臨汝縣運行,地址在縣前街。
民國32年(1943年)
3月,社會服務處在縣城大同旅社(南門口)成立。
4月,重慶“中美合作所”在風穴寺開辦“中美特種技術訓練班”第三班。班主任由軍統特務頭子戴笠兼任,副主任由少將文強擔任。教官由美國陸軍少校楊尉、海軍少校楊格和尉官以下25人擔任。該班在一次實彈射擊中打死劉溝農民2人,美軍曾把婦女綁在樹上強奸。
秋,風穴寺退院方丈保山從風穴寺往陵頭陵丘寺(風空寺屬寺)去,被國民黨部隊十三軍打靶打死。
春夏大旱,秋季蝗蟲大作,自東掠西,群飛遮天,所有秋禾被食殆盡。
9月27日,縣長左宗廉槍斃臨汝鎮惡霸閻小五于洗耳河灘。
秋,葉縣湯恩伯副長官部來函:稱“你縣杜善行、杜吉甫、張永漢3人確系共產黨員,希速捕送葉(縣)”。李岱、杜善行聞風逃走。
秋,陰雨連棉,汝河洪峰高達8000流量,蘇韓莊被淹沒。
民國33年(1944年)
1月16日(農歷正月初二),日本飛機在縣城狂轟濫炸,連續4天。
春,因群眾告發,臨汝鎮閻家作惡多端,省第二軍風紀巡視團組長金漢鼎和省政府秘書劉魁到臨汝逮捕了閻曰倫(閻老六)、閻瑞卿(閻老二之子)、閻金丹、白占魁(閻家掌柜)等??h長左宗廉因辦案不周,被撤職抄家,縣長由劉魁代理。后案轉魯山(省政府遷此),省府批準將閻瑞卿、閻金丹、白占魁槍斃。
4月,日本飛機投彈炸塌張家祠堂(今色織布廠),南邊地洞口,悶死群眾17人。
4月,縣長劉魁派牛車200輛往洛陽送軍糧,在西關遭日本飛機轟炸,死者甚多。
5月3日(農歷四月十一日),日軍由郟境進犯臨汝,在坦克裝甲車與空軍掩護下,于3日晚攻陷臨汝縣城。次日向臨汝鎮方向繼續進攻。
5月初,蔣機空中堡壘一架,轟炸鄭州時被擊中,降落登封縣馬峪村。登封劉縣長將7名美籍駕駛員護送到臨汝縣城東黃莊,由黃萬鎰派兵30名,由臨、嵩區游擊司令金憲章率領送西峽口,再由湯恩伯護送進川。
7月,日偽縣政府成立,趙相臣任偽縣長,董良甫偽保安科長。
7月,成立日偽“臨汝縣政府最高指揮部情報班”,12月改為“臨汝縣政府最高指揮部情報組”,組長劉厚之。
8月,日偽豫西聯盟部臨汝縣聯盟支部成立,日本翻譯官武鐵樵任支部長,下設秘書、宣傳、總務、組訓、企劃5個科。該組織以反共扶汪,宣傳“中日親善”為目的,辦有《聯盟簡報》3月刊,進行奴化教育。
9月14日拂曉,駐臨汝縣城日軍100多人,向城東黃莊進攻,地方武裝黃萬鎰部不及準備,倉皇撤出,逃向村北焦莊。上午8時黃部組織反擊,將日軍逐出黃莊,并追擊到陳胡同西地。
9月21日,皮定均、徐子榮率領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挺進豫西。29日夜,襲擊登封城南日軍飛機場,解放民工兩萬余人。30日,到達袁窯村,休息后,東進大峪地區開辟根據地。
11月24日,中共臨汝縣委和臨汝縣抗日縣政府成立,黨峰任縣委書記兼縣長,張清杰任縣委副書記兼縣政府秘書。同日,大峪店抗日區政府成立,董逢甲任區長。
11月,皮、徐支隊占地醫院由登封楊樹林搬到大峪店西路泉村,有醫務人員6人,炊事員3人,警衛員10人。70多個傷員,分駐8戶群眾家中。
11月,日偽臨汝縣東北辦事處在一五張村成立,偽縣政府秘書余漢屏為處長,副處長韓彝秩(日偽自衛隊中隊長),有200余人槍,主要任務是圍剿大峪抗日根據地。
12月23日,日偽保安團黃萬鎰部向大峪解放區進犯,遭到猛烈阻擊,后急速撤退。
民國34年(1945年)
1月7日,鞏縣、登封、臨汝等縣之敵偽軍7000人,向嵩山東南麓及臨(汝)登(封)解放區進行報復掃蕩。
1月18日,日偽軍對臨汝東北大峪店、棉花窯、袁窯合擊,黃萬鎰、焦道生等地方武裝均配合敵偽進攻解放區。
1月,駐禹縣日軍掃蕩大峪,受到區干隊、民兵兩面襲擊,打死日軍多人,敵無法推進。區干隊、民兵受到皮定均司令員的表揚。
2月初,登封楊香亭頑軍掃蕩大峪根據地,八路軍一個連直搗楊的老巢大冶鎮,主力部隊設伏殲擊,敵團長孫長海被擊斃,俘敵400余人,繳獲步槍100多支。
2月,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參謀處諜報隊駐臨汝情報組成立,王子方為組長。
3月,河南軍區搬至大峪店,王樹聲司令員、戴季英政委、劉子久副政委、熊伯濤參謀長住在王溝、稻谷田、孔窯3個村內。
3月,為禹縣日軍和偽軍席子猷進攻大峪,王樹聲司令員親自指揮一、三支隊進行反擊,給敵人以迎頭痛擊。
3月,住登封日軍經大峪店攻打焦村,根據地民兵在孟窯組織夾擊,活捉日軍2名,擊斃3名,傷30余名。河南軍區和抗日縣政府召開祝捷大會,王樹聲司令員號召學習張全成英雄事跡。
3月15日,偽縣政府保衛科情報主任李琳派情報員李方明到焦村勸說地方武裝焦道生投降日軍,焦不同意。3月15日(農歷二月初二日),臨汝、登封、郟縣、禹縣的日軍300余人,由李方明帶路攻進焦村、李樓、武營、北張村。
春,在偽政府默許下,大面積種植罌粟(大煙),吸食者甚多。
3月25日,國民黨飛機在城東五里堡古剎會上投彈掃射,死傷群眾多人。
5月,王樹聲司令員帶領三、六支隊(劉昌毅部)在汝河南娘廟村幫助成立臨汝抗日縣政府,縣長孔祥禎,副縣長劉波濤。因距敵占區較近,不利開展工作,一周后遷走。
5月,日偽東北辦事處自衛隊配合頑軍大隊長韓相五部800余人,對棗樹廟以北解放區進行圍剿。夜間被八路軍摸營,摘走步槍栓很多,敵大為驚慌,急忙撤退。
6月,封中斌接替黨峰任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委,林葉平任縣長兼獨立團團長,陳其雙任副團。
6月,黃萬鎰和韓彝秩自衛隊從金溝出發,對大峪解放區進行掃蕩。沿途燒殺搶劫,傷民兵、群眾30余人,群眾財物被搶劫一空。
6月,曾一度和八路軍聯合抗戰的梁小舟、梁敘臣叛變,勾結日軍向大峪店一帶攻擊,被縣獨立團和區干隊驅回。
7月20日,日軍段子鋪據點聯絡入主任劉金岳的偽軍,配合梁小舟、梁敘臣地主武裝,對熬子坪八路軍供給處突然襲擊,搶走白布300匹,灰布280匹,軍服200多套,房屋被燒殆盡。22日,縣獨立團副政委率部隊把二梁的老巢袁窯攻克,抄其全部家產。
8月下旬,登封縣潁陽以南解放區和大峪解放區合并,成立登臨抗日縣政府。孟慶彥任縣委書記,封中斌任縣長,董逢甲任縣政府秘書科長。下轄5個區(臨汝2個區,3登封個區),縣政府設登封白栗坪村。
9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旬末,恢復國民黨臨汝縣政府。駐縣城文廟日軍,拒不向譚子布部投降,并用擲彈筒向南關發射,死傷群眾數人。
9月15日,黃萬鎰部進攻大峪解放區。頭道 河村長何學之妻馬英為銷毀給八路軍籌糧的名單,不幸被捕,她堅貞不屈,慘遭殺害,年僅27歲。
9月,中統局河南省調統室臨汝縣黨部行動隊成立。隊長李漢三。
10月4日,王樹聲司令員率部南下,行經石槽王、侯灣一帶,保安團長黃萬鎰、副團長羅耀遠帶偽軍堵擊大軍后衛,擊傷教導團副政委張思賢(后犧牲),俘戰士 27名。經多次嚴刑審訊后,于下旬由羅耀遠率偽軍80余人,用牛車3輛,將27 人押解城東北張魯莊東頭槍殺。
12月初,縣教育科科長張鳳閣在安洼召開大會,檢查平民識字教育,對辦學不力的保長,當場帶上腳鐐。
12月,臨汝三青團支隊部行動組成立。組長王子方,副組長蔡增珠,組員8名。
民國35年(1946年)
3月,三青團干事長張伯祥,授意行動組副組長蔡增珠到大峪老區李家窯教書,暗中打探八路軍在時的活動情況及工作人員名單。然后,根據提供的名單,抓捕了村長焦小元,民兵隊長焦其林、呂九、焦夫之,民兵焦連、秦太和、秦全德、秦壯、秦四德等人,劉窯村劉圪拒捕當場被殺。6月,呂九在縣城被殺,焦小元病死獄中,秦四德出獄后病死,其余人員均用錢贖出。
同年,河南省公布,抗戰時期臨汝縣損失牲畜10726頭。其中牛7817頭、驢1659頭、騾467頭、馬783頭。
同年,省政府公布臨汝土地面積為2548875畝。其中耕地面積為879934畝;全縣共有33637戶、238889口人,其中男128482人,女110407人;政區為13個鄉鎮,232個保,2334個甲。
夏,水災。
民國36年(1947年)
春,縣選王明揚為國大代表。但省參議員楊洪凱已在南京參加國大代表會,只好兩人算一人。王得其名,楊收其實。
9月28日,陳賡兵團第九縱隊二十六旅七十八團攻克臨汝鎮,消滅土頑100多人。
9月29日,第七十八團在連莊殲滅國民黨青年軍二○六師第一旅第一團一個連99人,繳獲機槍5挺,步槍53支。
9月30日至10月2日,第九縱隊于關帝廟、唐溝殲敵三十八師和青年軍二○六師第一旅第一團和一七七旅五三一團千余人。
10月30日,第九縱隊解放觀上村,擊斃原日偽自衛團長王景全。
10月31日,陳賡司令員在臨汝縣溫泉鎮街召開軍事會議,向第四縱隊的周希漢、李成芳、陳賡三個旅長部署行動計劃,決定十旅二十八團打臨汝,另外兩個團奔襲郟縣。
11月1日,第四縱隊第十旅二十八團于10月31日深夜突然包圍臨汝縣城,拂曉發起總攻,守敵保安團棄城逃竄,殲敵800余人。
11月14日,九縱二十六旅七十六團再克臨汝縣城,斃俘敵30余人。
11月17日,黃昏,九縱二十六旅七十六團攻克夏店街,全殲守敵500余人。匪首平文正跳寨墻逃跑,被擊斃于普照寺前。
11月23日,觀上村地霸宋蔚然率宋德新、王老洪、雷得成等匪徒數十人,趁解放軍暫時撤離之機,大肆進行報復。在觀上附近的高廟、郭莊、程灣等村抓捕解放軍傷員12名,除1名被帶走外,其余均被刺死于觀上村外。
11月24日,臨汝縣人民民主政府在楊樓鄉和尚廟宣布成立,縣長辛國良、副縣長王武烈、秘書朱洪文??h政府先后遷三間房(寶豐)、羅圈、太山廟、觀上、滕店等地。
11月下旬,在廟下街建立一區區公所,楊樓建立二區區公所,17個村建立了政權組織,4個村發展了民兵隊伍。
12月12日,自稱西北防剿指揮部主任王宗法、臨汝鎮匪首王克舉、李太林,糾集700余匪眾,包圍官莊區公所。區干隊與民兵奮起還擊,經8小時激戰,終因寡不抵眾,副區長馬進才、機槍手寧保川、區干隊員李老六和民兵干部家屬21人被殘殺,牲口、財物被搶一空。
12月,中共臨汝縣委工委成立,政委王云清。下設秘書室、宣傳部、組織部。
民國37年(1948年)
1月3日,豫陜鄂軍區第五分區(轄臨汝等6縣)正式成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九縱二十五旅代理旅長張顯揚任分區司令員。
1月,中州農民銀行臨汝支行成立。
1月21日,九縱二十六旅七十八團第3次解放臨汝縣城。
1月22日,召開群眾大會成立臨汝縣人民辦事處。
1月28日晨,九縱二十六旅七十八團三營乘風雪之夜奔襲黃莊,生俘臨汝縣保安團長黃萬鎰及官兵150人。
2月18—22日,九縱二十六旅、二十七旅協同第五軍分區地方武裝,奉命剿滅汝河兩岸反動會道門,共作戰14次,先后攻克東趙落、武巡店、紙坊等據點,生擒東趙落紅槍會頭子董金堂、寨首李貴星等。
3月,九縱二十六旅七十八團配合地方武裝將聚集在半扎的土匪頭子孫洼斗及其匪眾數百名全部俘獲。當天召開群眾大會,槍決了孫洼斗、王祥、齊海云等20余名罪大惡極的匪首。
3月28日,王武烈就任臨汝縣長,張魁五任臨汝縣副縣長,劉眾任副縣長兼政府秘書。
4月初,縣政府搬進縣城,在原省立中學院內辦公。
4月上旬,王武烈縣長主持召開第一次知識分子座談會,到會130人,成立臨汝縣教育委員會籌備會。
5月初,臨汝縣婦女聯合會、貿易公司、中州農民銀行、百貨公司、糧店、郵政局同時成立。
8月上旬,縣召開擴大知識分子座談會,到會650人,歷時8天。主要任務是學習時事、政策、法令、并討論恢復教育等問題。
8月15日,中原軍政大學(原豫鄂陜軍政大學)遷入臨汝,設在原汝陽中學院內,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入校學習。中原軍區領導劉伯承、陳毅、李達曾到校作報告。
8月27日,臨汝縣委政工委員會主辦的《政工通訊》出版發行。
8月29日,臨汝團結報社出版《政工快報》,擴大政治宣傳。
9月初,減租減息運動開始。
9月上旬,縣獨立團在鹿臺懷活捉潛匪姚夵,于陵頭廟灣公審,后在姚莊處決。
9月中旬,夏如愛等一批山東干部,在寶豐磨冢營集訓后調進臨汝。不久,中共臨汝縣委工委改為中共臨汝縣委員會,政委夏如愛,副政委王陵、副政委兼組織部長王云清,秘書處秘書張曉玉,宣傳部副部長孫景華。
9月下旬,中州農民銀行臨汝分行發行“中州幣”,廢除國民黨法幣。
10月初,開展反匪反霸運動,除三區(寄料村)外,其余各區均建立了農會。經過反匪反霸,打擊了敵人,分化了地方階段,提高了農民的階級覺悟。至翌年元月初基本結束。
10月10日,為支援淮海戰役,臨汝縣出動牛車、馬車800余輛,為解放軍運送物資。
11月1日,臨汝縣地方干部速成學校開學,校長孫景華,第一期學員74名,每期時間為一個月。
11月初,縣政府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參加人員包括商會委員,各行業主席,福音堂負責人及其他階層開明人士共117人,通過會議加強了統一戰線工作。
11月5日。臨汝縣中學在原師范學校內正式上課,孫景華、朱克儉為正副校長,趙濤為教導主任。學校只設初中部,有教職員13名,學生113名。
12月20日,中共臨汝縣委機關刊物《臨汝通訊》創刊。
12月25日,縣委公布臨汝縣一至十區及城關市委員會的組成名單。城關市委書記由縣委副政委王陵兼任。
同月,為支援淮海戰役,縣出動百輛大車運送軍糧物資。
民國38年(1949年)
1月6日,臨汝縣第一屆農民代表大會召開,到會代表913名,選舉成立了“臨汝縣農民協會委員會”。大會倡議全縣農會會員每人捐中州幣1元,慰勞前線戰士。
2月7日,第五軍分區舉行盛會,慶祝臨汝縣基干團及300名人民功臣參加淮海戰役凱旋歸來,并歡迎臨汝、禹縣、寶豐、襄縣、郟縣的縣團隊3000多人,光榮編入野戰軍。
2月下旬,臨汝縣首屆婦女代表大會召開,出席代表199人。會議選舉成立了臨汝縣民主婦女聯合會,主任由田克擔任,通過了《告全縣婦女姐妹書》。
2月26日,臨汝縣召開第二屆農民代表大會,會后掀起“滅蔣參軍”運動新高潮,全縣有2985人報名參軍。
3月14日,馬廟村、上程莊等地發生流行性傳染病,輕者呼吸困難,惡心忘食,重者昏迷不醒。僅上程莊30多戶中,病者即達40余人??h政府當即派醫生赴病區進行搶救。
3月15日,匪首劉金岳、陳自修、陳士魁、張文獻、郭老六等威脅蒙蔽群眾,發動了“一、五區暴動”,涉及陵頭、騎嶺、廟下3個區。匪徒先后圍攻一區及王堂鄉、申坡鄉政府,槍殺庇東鄉指導員楊樹德、申坡鄉鄉長范中光及通訊員??h獨立團和一、五、七區民兵經過兩天戰斗,全殲匪眾,俘虜72人,繳獲步槍47支。
3月29日,禹縣匪首侯約、李平安、王武占率300余人襲擾下焦村一帶,七區區干部和縣獨立團當天即擊垮匪眾,活捉匪首王武占等30余人。
4月17日,縣城北白沙溝一帶,反動武裝百余人襲擊安洼村一區區公所,經縣獨立團的追剿,殲匪40余人。
4月29日,六區毛莊農會主席杜套、民兵隊長杜辛保與紅槍會道首劉明升等人勾結,煽惑64人組織暴動,區干隊和縣獨立團配合清剿,捕獲匪首王老長、官晉等20余人。
4月29日,縣第一次黨代會在縣城召開,會議傳達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并作出“關于嚴密組織生活和加強在職干部學習的決定”。
6月29日,臨汝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臨汝縣人民政府。
7月10日,中國共產黨臨汝縣第二次代表會議召開。
9月底,全縣反匪反霸工作結束。共活捉、擊斃土匪、惡霸分子192名,向人民政府登記自首的729名,殲滅反動武裝2800余名。